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4/10/pc202410171c30420eb5bc4195956d39f39b3fd83c.jpg
“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今年1-7月SUV销售305.42万辆,同比增长44.31%;新能源汽车销售89549辆,同比增长2.6倍,我国汽车工业今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5-09/06/021941.html

等待处理…

企业数量减少是好事 保障消费者权益是大事

作者 张明生
2015/9/6

“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今年1-7月SUV销售305.42万辆,同比增长44.31%;新能源汽车销售89549辆,同比增长2.6倍,我国汽车工业今年累计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还是逐月下滑至7月份的0.39%。尽管汽车制造商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多种措施,依然止不住汽车行业总体销量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

在谈到今年汽车企业总体销量增长不快的原因时,也有将“主动消减经销商的库存量”作为其中之一的。但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5年7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来看,7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65,环比下降2%,同比上升2%。与6月份相比,合资品牌的库存系数由1.49下降至1.47,而自主品牌的库存系数由1.82上升至1.92。既然经销商的库存量并没有明显减少,那么汽车工业销量下降就是汽车市场增量降低的直接反映。

汽车企业曾经指望通过产品降价来提升汽车消费市场的人气。然而,根据市场营销学中关于价格的理论,汽车应该属于价格弹性系数较小的商品。也就是说,从市场总体需求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对商品销售量的下跌或上升并没有多大影响,消费者不会因为汽车售价的降低而更多地购买汽车。因而,汽车企业降低产品售价,不会提升市场的总体销量,只是起到利用价格优势从其他企业那里争夺有限市场增量的作用。一个企业率先降价,其他企业接着跟进降价,各品牌车型之间的价格体系重新得以平衡,非但没有增加总体销量,反而减少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然而,降价也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这会苦了那些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在量、价齐跌的双重夹击下,这些企业的经营将加速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已成定局”的观点在汽车业界应该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争议了。有的媒体继而认为汽车企业的淘汰赛已经鸣枪,开始猜测会有多少家汽车企业在这一轮降价潮中出局,甚至对可能出局的企业分别估算了概率的大小。

在近年来原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中,哈飞汽车已经被长安福特全资收购组建其哈尔滨分公司。按照长安汽车集团的规划,“哈飞”品牌未来可能只是用于汽车零部件,“哈飞”汽车的消失已尘埃落定。接下来最有可能的该是青年莲花汽车,其从2013年开始屡次传出负面新闻,目前生产线已经全面停工,全国经销商也出现大面积退网,“青年莲花”品牌的消失无非是早一天与晚一天的事情。其他还有一些销量不多却降幅不小的企业,如浙江飞碟汽车、海马商务汽车、天汽美亚汽车、大连黄海汽车、北京中大燕京汽车、陕西通家汽车等企业也岌岌可危之势,极有可能成为相继消失的企业队伍中的一员。

实际上,汽车企业的关闭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陆续消失的整车生产企业已经不少。合资企业中有广州标致、三江雷诺、山东大宇、南京菲亚特、金杯通用、华沃卡车、一汽大发等7家企业,国内资本企业有沈阳奥克斯、宁波神马、沈阳富桑黑豹、江西华翔富奇、西安秦川、湖南美的客车、陕西汉江、成都隆鑫、贵州航天圆通、南京春兰、成都新大地、成都王牌、广州宝龙、吉林通田、沈阳中顺等15家企业。这些企业或是被兼并、收购,或是直接关门了事,只是因为多数企业存续时间不长、品牌影响力不大而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罢了。

影响相对大一些的是沈阳中顺汽车,其在美国和上海分别设立过研发中心,不能说技术能力一点也没有;在2009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还设置了独立的展台,也不能说经营实力一点也没有;在2010年竟然毫无征兆地突然停产。既没有发布企业终止经营的公告,对债权、债务等善后事宜进行交代;也没有对已售出车辆的售后服务做出安排,表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企业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道购买了“中顺”汽车的消费者的权益是如何得到保障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设立或终止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正常市场行为。只是由于汽车产品使用年限长、周期性维修保养要求高、故障或事故修理不可避免等特点,需要汽车企业在终止经营后,对社会保有的本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继续承担责任,保证消费者的正常使用,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因此,汽车企业终止经营不能一关了之。

在以往已经消失的汽车企业中,南京菲亚特、金杯通用、一汽大发对继续承担售后服务责任是有明确安排的。最近,通用汽车在决定“欧宝”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时,也对今后该品牌的售后服务责任进行了妥善的转移。一般说来,负责任的汽车企业在决定停产某一车型时,会考虑留足预计15年时间维修保养所需的包括外覆盖件在内的零部件的数量,来保证消费者已购得的停产车型可以继续正常使用,何况是企业本身也将同车型一起消失呢?如果汽车企业关门后溜之大吉,若消费者事先有知,谁还会购买这家企业的汽车呢?当然关闭的企业已经关门,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不用再顾及消费者的利益的。但是这类企业的做法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品牌选择,不但有可能殃及其他无辜的小规模汽车企业,也会扰乱汽车市场的正常秩序。

一段时间以来,有多位汽车业知名人士先后对我国汽车工业未来5年的竞争格局发表看法,不论是“中国汽车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品牌”“会有一批企业和品牌消失”,还是“至少有一半本土品牌将消失”,或是“预计有20%—30%的品牌出局”,众口一词的相同观点表明,现有汽车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将面临关闭已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关闭那些毫无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对我国汽车工业的企业结构调整肯定是好事,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质性地解决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存在的虽已认识到,但行政不便干预的企业数量过多的顽症。

但是,这些汽车企业关闭后,售后服务的责任如何延续,消费者的权益何以得到保障则是一件大事。越是后面关闭的企业,由于销售数量相对更多,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政府主管部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要求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要有履行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社会责任的承诺和措施,并提供担保企业和经公证的担保期不低于5年(以项目建成投产为起始点)的担保合同。”对于生产传统动力汽车的现有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未雨绸缪。针对有可能出现的企业关闭情况,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预案,以保障汽车消费者的权益。

上篇:互联网造车不可急功近利
下篇:提振信心是目前车市的当务之急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