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一辆超常规“做”出来的“游侠电动车”引发了一些人的关注。据说这个团队依靠2000万元融资,花了482天,造出了一辆最大续航里程达460km,0-100km/h加速仅需5.6秒的纯电动跑车。不过,由于缺乏整车制造技术和生产资质,该团队在受到资本圈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来自传统车商的质疑,甚至是嗤之以鼻。
其实,游侠汽车只是中国这一股互联网造车热潮中的一个缩影。自美国硅谷的特斯拉引爆了中国电动车市场之后,中国本土以互联网思维造车的企业及其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游侠之前,已有乐视、博泰、阿里巴巴、腾讯和蔚来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入局,超速造车,试图“颠覆”汽车这个百年行业的常规。造车真有这么容易吗?笔者相信连昔日的“汽车狂人”李书福,今天也不敢讲这样的大话。首先,对于一家成熟的车企来讲,作为整车最为重要和基础的部分,研发一款全新底盘大概需要3年时间;从底盘研发周期来看,新车的研发时间至少要在3年。如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的腾势,在已经拥有比亚迪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最终也花了4年多时间才让汽车顺利实现量产。而像特斯拉这样全球出名的企业,也花了5年时间的打磨,才将Roadster推向市场。如今,成立已有12年之久的特斯拉也不过拥有3款车型,且发展前景尚不明朗。
其次,要得到更可靠的产品,自然要有足够的投入,这些投入不仅仅包含金钱、时间的投入,还有人才与技术的投入。说到投入,拿互联网公司和整车企业简单对比一下,互联网公司1年创业、2年融资、最快3年上市,估值10亿元就声称自己是大公司。然而,传统汽车企业且不说估值如何,单就大型工厂和设备的成本就是数十亿元的规模,何况每年都还有数以百亿计的营收。相比于互联网赚快钱的经营模式,传统企业确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所以,IT行业的模式难以复制到汽车行业,造车与造手机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互联网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理论并不适用于汽车产品。试想,如果你开着一辆“小米汽车”隔三差五就跑去服务站进行系统升级和故障排除,谁能受得了?更何况,汽车奔跑于公路之上,即使在120km/h限速之下,每秒钟能够完成33.3米的位移,一旦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再次,现在参与到互联网造车这股热潮当中的企业,大部分都有IT背景,但也可以看到整个互联网汽车行业对汽车产品本身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且在系统安全性方面未来将如何保障,仍是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由于传统汽车产品技术门槛较高,生产过程亦有着非常复杂的流程和技术体系,互联网公司的进入会遇到很大的壁垒。正因为如此,像游侠汽车这样没有整车生产背景的“新力军”宣布造车,自然会饱受来自传统汽车行业的各种质疑。由此不难看出,虽然“互联网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但“互联网汽车”至少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写到这里,笔者并没有否认互联网造车的意思。而刚刚实施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进一步放宽了产业准入,使更多创业者不约而同地把宝都押在了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上,这无疑是好事。但即便在身处政策和融资环境如此宽松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造车依然应该依靠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决不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