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4/pc20250410962d2caa27354ea98bcbd966172c2caa.jpg
上月底,上海大众在安亭厂区举行了企业30年庆典活动,中外双方借此机会回顾了上海大众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轿车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4-11/16/026461.html

等待处理…

上海大众30年带来了什么?

作者 颜光明
2014/11/16

上月底,上海大众在安亭厂区举行了企业30年庆典活动,中外双方借此机会回顾了上海大众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活动很低调,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大肆操办,而是简朴温馨,但又不失隆重,带有“怀旧”的真情与回忆。不过,围绕上海大众30年纪念的营销活动并不低调。打开网络,或走进上海大众4S店,抑或户外广告,以及各种传媒,都能见到“上海大众30年,与卓越同行”的主题广告,还有各种纪念版的车型隆重推出,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

提到上海大众,几乎无人不知。它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对于经历者还是后来者,或者是观察者,庆典的意义都非同一般,它记录了一个行业和时代的变迁。

最近,我在济南看到大量的出租车还在使用上海大众桑塔纳志俊。当地司机告诉我,可惜这车要停产了。我知道,山东人对桑塔纳认同度很高,长期以来其一直是当地的首选车型之一,从普桑到2000型,再到志俊等。用山东人的话说,这车皮实、靠谱。同样,在浙江也是如此,好多私营业主和私家车车主的第一辆车都与桑车有点关联。即便是在新疆和西藏等边远地区,植入人们记忆中最初的轿车品牌还是桑塔纳。在随机的调查当中,问及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广告语时,人们都会提到“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语。当年撰写这条广告语的有关人员告诉我,他们是在跑遍中国调查中提炼出的一种“真实”再现。

说的没错。记得2000年上海对私车放开,首次实行客车额度竞拍时,一些中标者购车的第一目标就是普桑,那时叫99新秀。这种对品牌的高度认同,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但在当时,却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而这种气场今后看来不会再有,但它肯定是一种抹不去的记忆。

然而,这都是归之于桑车来得早的缘故。故有人说,桑车占了一枝独秀的光。从普桑广告语中不难看出,当时桑车的风光和大气是源自一车独大,无车可比。“其实普桑的广告语是一句售后服务广告语。”上海大众一位退休老人告诉我,上海大众还没成立之时,在组装阶段,就已经开始考虑并筹建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奉行的是“先服务后卖车”的理念。所以,社会对上海大众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桑塔纳的售后服务切入才被认知的。据有关人士回忆,桑车被用户接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桑车之前,我国的轿车基本上是以日系进口轿车为主。在发展首批桑车特约维修站时,竟然还有不愿加入的。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而在当时,轿车市场几乎是个空白,有人怕修轿车不赚钱。所以,有人说上海大众也是开辟中国轿车售后维修服务的先驱一点都不为过。手头一张“上海大众流动服务车”的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也正因为如此,先入为主的桑塔纳品牌形象为上海大众打响了知名度,使得中国人对于轿车的认知和梦想变得清晰起来。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桑车技术的引进,关键是“改造了一个行业”,不仅缩短了与国外生产轿车30年的落后差距,而且开创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元。这种产业贡献不单是国产化的实现,还为建设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成功的蓝本。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宣布,“汽车工业是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1988年,朱镕基说,“我们中国的工业产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桑塔纳轿车算是一个。”事实证明,引进桑塔纳是正确的,就连德国大众集团原董事长哈恩都认为中国人的眼光是有智慧的。我们看到,桑塔纳不但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且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公务车到出租车,再到私家车,以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桑车所扮演的角色,正是这个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然而,桑车引进,有人把它看作是“破冰之举”。也就是说,搞轿车合资不仅要冲破旧的观念,解放思想,还要有战略眼光。所以,把“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变成一个“合资项目”,本身就是个大胆的突破,不仅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而且开启了中外轿车合资的先河。如果查看长达6年之久的上海大众合资谈判,就不难看到,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实际上是东西方不同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过程,其中的艰难程度有人将其形容为把黑头谈成了白头发。

在今天看来,汽车中外合资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是涉及大政方针的重新制订,关系到行业的走向和命运。这段历史,也许已成往事,但对中国现代轿车工业而言则是开篇力作,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没有桑车国产化打下的基础也就没有今天轿车业的蓬勃发展。”历史的过来人深有体会。他们说,桑车的成功也就在于国产化的成功。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步在为上海大众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分享此成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有了这样的国产化基础,今后干什么样的整车都方便了。”有人举例说,上海大众实现第一个100万辆轿车用了15年的时间,而从900万辆到1000万辆则用了半年时间,说明上海大众的发展壮大除了有很强的体系能力之外,离不开国产化打下的雄厚基础。也许朗逸的成功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技术引进到国产化,再到自主研发,朗逸终于修成正果,从而表明,历经30年成长的上海大众开始走向成熟。

纵观上海大众从一个在旧厂房改造中起步,逐步形成由一、二、三厂组成的安亭轿车生产基地,再到走出去,先后在南京、仪征、宁波、乌鲁木齐、长沙等地建厂扩能;从起步时年产3万辆到如今年产超过170万辆规模的大型轿车企业;从单一品牌到双品牌,产品由单一品种细分为多品种,覆盖乘用车全领域,这种变化也正是中国轿车业的一个缩影。

所以,有人说,上海大众30年带给我们的除了造车理念之外,还有对轿车认知之外的眼界被打开,以及深层次的思考。在轿车普及的今天,人们对于上海大众的期待,已不再是简单的国产,而是如何合资自主,拿出比朗逸更牛的产品以顺应汽车后合资时代的要求,再当排头兵。

上篇:谨防新能源汽车“产能冲动”
下篇:市场增速放缓 产能扩张依旧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