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可谓驶入了快速道。不过,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应特别警惕为抢占市场而盲目扩产的“产能冲动”。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面对政府各项鼓励政策的诱惑,新能源汽车产业炙手可热,成为发展热点;各级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圈地建厂,规划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不少企业无论是否具有新能源准入资质,都早已跃跃欲试。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未进入市场大量普及阶段,不顾现状过早投入生产,对资源和资金无疑是一种浪费。中国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要达到50万辆。而根据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车企的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将达到550万辆,远远超过现有的产销水平和国家总体规划。
“产能冲动”所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首先,盲目扩产可能会以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其次,“产能冲动”还可能“酝酿”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无论是哪种结果,都是以牺牲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为沉重代价。产品品质是一个企业存活的根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果只是一味地扩产,而零部件供应商的资质良莠不齐,将会使新能源汽车品质大打折扣,这样的产品一定会失去市场。而产能过剩对企业的“杀伤力”更是不言而喻,轻则亏损,重则关停。这也为车企和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前几年,国内电动车业也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行业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何况,目前国内正在出现新能源汽车热,其中不少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一些地方借上新能源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既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在,很多人提到新能源,就像狼见了肉一样,不管一切先扑上去。也许他们还不了解,新能源汽车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充满困难和挑战。
为了避免新能源车再次陷入“散乱差”,建议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准入门槛,要想获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必须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团队、必要的设备等。这不是制造不公平竞争,而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杜绝粗制滥造产生的隐患。毕竟,国内大多数车企连传统能源车还没弄明白,更别提新能源车了。与此同时,鼓励重点企业技术突破,可以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效果也远比一哄而上强得多。只有“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并避免产能过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