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6/pc20250625120981f7ca9846e3886eab78b751b069.jpg
业界普遍评论工信部部长苗圩不久前在“中国汽车论坛”上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坚持四个不变”(即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4-05/25/030419.html

等待处理…

选择怎样的技术方向和轨道?

作者 张伯顺
2014/5/25

业界普遍评论工信部部长苗圩不久前在“中国汽车论坛”上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坚持四个不变”(即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变、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不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确定的目标不变、政府扶持的政策取向不变),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定下了政策基调。

尽管我国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上采取了和日本、韩国相似的发展路线,可我们的实际结果却不理想。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其原因就在于汽车自主创新观念上存在误区,这些误区或模糊认识若不澄清,国家在汽车产业上的战略和政策就不可能合理,企业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就不会高效。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教授这样认为,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技术轨道混沌期,中国汽车业如何走向未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轨道?亟待冷静思考和认真审定之。

纵观世界著名汽车跨国公司的演变,如果没有像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通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等管理和文化方面的整合创新,是很难培育和建立起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真正的自主技术创新也难于实现。李显军从汽车跨国公司形成的史实阐述他的自主技术创新观。李显均以音乐播放介质技术的变迁,提出“技术变迁是产业演化和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音乐播放介质技术经过“唱片一磁带—CD-MP3-MP4iPod”的变迁,决定了音乐播放产业的演化范式和不同企业的兴衰交替。以随身听为主要产品建立起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索尼公司,由于固守传统技术轨道,最终被苹果公司基于网络技术的iPod所击倒;松下、夏普和诺基亚等近年来逐渐走向衰落,不是因为它们的资源和能力不强,而是它们没有及时从模拟技术、数字技术模式向网络技术模式转变。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轨道,是一国产业和企业的首要战略。技术方向和轨道选择错了,再有实力的企业,也会不争自亡。

今天的世界汽车产业,同样面临着视听、消费电子和移动产业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轨道的转移,只是变迁的方向尚未明朗,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还处在混沌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动力技术处在多轨道的混沌期,蒸汽机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同时存在。1900年,美国纯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量的1/3。最后一辆蒸汽机汽车于1923年出厂和1955年纯电动汽车消失,标志着内燃机汽车技术轨道在竞争中胜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汽车动力技术又处在多轨道的混沌期,尽管业内对哪种技术(是纯电动还是混合动力,或者燃料电池等)能够成为主导有很多争议,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像100年前一样,一旦某一项新的技术成为主导,世界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例如,一旦被跨国巨头公认为清洁能源终极解决方案的燃料电池,其关键技术瓶颈实现突破,那么汽车结构、工艺、供应链及产业的竞争结构都将发生根本变革。

我国现有汽车产业政策适应和应对未来技术的变迁,过于短视,不是从远期制订技术战略,近些年来将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李显军认为这两种技术都是过渡性技术,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这两种技术前期的所有投入都将付诸东流。遗憾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汽车动力技术轨道上的思路和作为,仍然在重蹈我国移动通讯领域的覆辙。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属于战术性技术而非战略,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埋下两大隐患:

第一,后发国家创新理论认为,后来者选择过渡性技术一定要谨慎,因为过渡性技术只能获得短暂辉煌,如果管理等因素跟不上,根本建立不起优势。本来资源就缺乏的后发国家和企业,经过大量努力和投入后全面掌握了过渡性技术,此时先锋企业已脱离原有的技术轨道,而转向新的轨道,这样自然会使采用过渡性技术的企业所有投入都付诸东流。混合动力不用说,纯电动汽车也是过渡性技术。纯电动汽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为什么西方汽车产业强国没有选择其作为战略方向?不是仅仅其充电时间和续驶里程问题一直没有突破,还在于纯电动汽车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或产业链角度看,对环境是不友好和不经济的。

第二,由于氢气的提取、储存和运输的成本过高而导致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难度大就放弃优先发展的立论,是不成立的。选择技术方向,绝不能只看眼前,也不能只盯住技术的具体环节,而应是基于长远和综合的视角。

但严酷的事实是,不同于我国的技术战略,欧、美、日等主要汽车跨国公司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根本方向,且形成了三大合作集团:本田-通用、丰田-宝马、日产-戴姆勒-福特。中国汽车产业在燃料电池技术上原本和欧美几乎同时起步,但由于整个产业界短视,固守传统模式,可能会失去最佳的追赶时机。一旦以丰田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在燃料电池技术上实现根本突破并完成商业化,将敲响传统化石能源汽车、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丧钟!这些跨国巨头还将继续控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中国汽车产业由于战略缺乏远见,仍将持续目前的跟随和大而不强的竞争状态。

上篇:向型式认证转型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下篇:沪苏皖等多省市密集发布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