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汽车与长安汽车集团龃龉多年后,在临近新的一年到来前,终于脱离长安集团归属北汽集团。此事超越东风集团重组东南汽车的关注度,无疑成为国内汽车工业2013年首屈一指的兼并重组事件,因为北汽集团重组昌河汽车可供观察的视点更多。
北汽集团领导在重组江西昌河汽车签约仪式上关于“北汽重组昌河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精神的迅速反应”的讲话,赋予该项重组工作以些许政治意味。也有国内汽车媒体著名人士在评论时将此称作是“北汽进入前四,江西省圆了汽车梦,昌河解决了生存与发展问题,一石三鸟,也算皆大欢喜”之举。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关于国内汽车企业产销量统计中,在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与一汽集团之后,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目前分列第4位和第5位,今年1至10月累计销量分别是183.7万辆和164.8万辆,北汽集团与长安集团相差18.9万辆。而其间,昌河汽车销量为8.9万辆,北汽集团从销量排位的直接竞争对手“虎口夺食”,彼消此长之下瞬间缩小差距,使北汽集团成为国内汽车销量前四的企业指日可待。
凭借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及旗下北京现代、北汽福田、北京奔驰等企业的良好业绩,北汽集团2013年以336位的排名列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北汽集团下一个战略目标当然是进入我国汽车产业企业集团第一阵营,为此近年来陆续实施了多项跨地域的资产并购和投资项目。2008年成立北汽股份株洲分公司,2010年签约合资建立重庆北汽银翔,2011年兼并广州宝龙汽车建设北汽华南基地,投资建设北汽河北基地,2013年兼并江苏镇江汽车建设北汽华东基地,宣布建立北汽云南基地,紧接着就是11月重组江西昌河汽车,完成北汽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东西南北中各区域的战略布局。
从以上列出的项目可以发现,除昌河汽车外,其余项目并无多少原有设施及产品可以利用,基本上都是需要新建生产线和导入新产品的。即使昌河汽车,北汽集团也承诺了新增投资额度。根据公开的资料,以上项目三五年内增加产能200万辆,计划投资总额合计达到530亿元,短期内所需如此巨额的资金可以由股东投资和企业借款两种途径取得。若是企业借款,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企业需背负高额利息支出的经营压力;若由股东投入,虽然不是北汽集团一家承担,但作为全资或控股股东的北汽集团,必定要负责全部或大部分的资金数额。
北汽集团表态说资金不是问题,北汽股份也一直在筹备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上市固然可以短期募集数额不菲的低成本资金,但长远目标应是通过调整股权结构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使企业以股东大会、重大事项公告和定期报告的形式将经营活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仅是将上市作为企业筹资的手段,那是本末倒置。
综合分析北汽集团这7项资产运作项目,除了生产基地布局、扩大产能规模的战略较为清晰外,并购对技术、市场和产品等方面的战略并不清晰。就以昌河汽车来说,在微车发展早期,昌河曾与长安、松花江一起是微车三大品牌之一,近来已经式微,今年1至10月只占微车销量的0.84%,而且与先前成立的北汽银翔还有同类产品的内部竞争关系。
无形之中,北汽重组昌河一举还有一个“躺着也中枪”的企业,那就是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受困于产品线不长,多年来,铃木汽车一直有意整合其在华业务,尤其是处理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两个合资企业的关系。昌河汽车划归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曾给整合两个企业带来契机,但由于多重因素的掣肘,终因不能实施而作罢。同属一个集团尚且整合之路步履艰难,如今重又分归两个集团,越加徒增整合的难度。整合又无望,平衡又乏术,如何协调在华两个合资企业的关系又够铃木汽车费神一阵子了,昌河铃木的发展前景还有不确定因素。
不知何故,在接连看到北汽集团资产重组的消息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20世纪美国通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曾控股多家汽车公司而至今已所剩无几的历史轮回。北汽集团的资产重组工作虽不能简单地以通用汽车的历史类比,但愚见以为在只是做大这一点上确有相似之处。除扩大规模、有助于销量进入前四位企业外,并购所得的企业对技术、市场、产品等竞争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少直接帮助,反而增加投入大量资金的经营压力。
就此而言,北汽集团此一轮密集的资产运作对提高集团竞争能力的作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现在就都是溢美之辞还为时尚早。(作者单位:上汽技术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