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的舆论热度快赶上新能源了。但就像不少人分不清节能和减排的区别、搞不清“三电技术”的概念一样,对汽车智能化的讨论也一样充满了概念上的混沌。爬梳各大车企和供应商已经发布的量产技术和研发计划,可以大致归纳出,所谓“汽车智能化”,实际上是指互联网应用、语音控制和自动驾驶三类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汽车电子范畴,具体技术和功能则大相径庭。而其中,笔者认为,自动驾驶恐怕是真正的核心。
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功能。来看看近期三种技术可以做到什么。互联网应用是把车载液晶屏变为智能手机的屏幕,集成影音、导航、通讯、社交等功能;语音控制则是通过声音代替手控按键来操作车内功能;自动驾驶则包括了自动刹车、转向、无人泊车等半自动驾驶技术,当然还有谷歌式的无人驾驶系统。
稍加思考即可发现,互联网应用的核心作用是娱乐(或者说新增体验);语音控制增加了便利性和间接安全性;自动驾驶则直接指向安全。娱乐、便利、安全,三者哪个在行车中最重要?答案不言而喻。
不过有趣的是,目前人们讨论最多的恰恰是对行车不那么紧要的前两者。事实上,此番国内汽车智能化讨论的出发点,正是福特等企业的多媒体娱乐系统的热销和受挫。而议论的热点,则放在了触屏和物理按键孰优孰劣、声控是否和手控一样分散注意力等问题上。的确,娱乐和便利系统是现在市场的兴奋点,但其未来发展实际上将更多依赖于互联网企业的服务,车企的空间并不大。关键在于,它毕竟不是行车的根本目的,只能算是“Bonus(额外好处)”,当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得到了重大提升时,它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而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的成就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提升”。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谷歌等公司的无人驾驶系统最吸引眼球,但其量产的前景却最不明朗。原因主要是成本,谷歌的这套系统的总成本超过了25万美元。相比之下,上文所述的诸多已经或即将量产的半自动驾驶技术,价格仅为几百美元。更为关键的是,自动驾驶的核心,并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通过可靠的电子系统,来弥补人在高速、紧急状况下收集信息、作出判断、实时反应的能力不足。自动刹车、车道纠正、盲区检测、无人泊车,这些技术的本质就是用自动化的主动控制来弥补五官、四肢、大脑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时速情况下的力有不逮。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众多高端品牌中得到了普及。专攻于此的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最近刚得到了4亿美元的投资,而雷克萨斯、沃尔沃等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则展现出让人兴奋的成熟程度。沃尔沃甚至已经宣称,要在2020年时,达成“没有人会在沃尔沃品牌的车中受到伤害、死亡”的目标。
汽车的盛行是因为它用机械技术弥补了人体机能的不足,拓宽了人类的世界。同样,由于生理限制产生的事故伤害也伴随着汽车的发展。现在,电子技术正在作出弥补。在各地区汽车安全标准不断严格、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上述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进入普通市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才是车企需要花大力气准备的重头戏。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是“不远的将来”,是我们即将享受的技术福利。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些,我们也同样可以预见,各种电子技术的融合,譬如互联网和自动控制,将会更深刻地改变汽车社会的系统生态,人们通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可能会得到巨大的提高。在那个美好的时代,同样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技术同样会给出新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