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家车10年间年均增加1万辆。同样是大都市,香港的“车市”却令人意外:据了解,拥有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截至2012年6月底,机动车保有量为63.97万辆,其中44.34万辆为私家车。而香港普通人约一年的收入就能买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不限购、不限行,为何香港的汽车消费却不温不火?
据了解,在香港有车一族是少数,大部分普通市民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拥有私家车是一件很遥远的事。而北京有510万辆机动车,人均保有量是香港的近3倍。从机动车增长数量来看,从2002年6月至今,香港机动车增长11万辆,其中私家车增长10万辆。相比国内很多大城市,年均1万辆的增长实在不算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运输署统计的“私家车”,是指除政府车辆、摩托车、公共汽车、货车、特殊用途车辆之外的机动车,与“私车”这一概念并不相同,还包括以公司名义购买的车辆。所以,香港市民个人拥有的“私车”就更少了。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私家车为何受冷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开车有“四贵”:买车贵、隧道费贵、油费贵、停车费贵。虽然香港裸车价格比较便宜,但车主要承担首次登记税。这种税是累进税制,以内地常见的大众新帕萨特为例,售价约20万元的裸车,加税之后要31万元。香港没有高速公路费,但几条重要的隧道和桥梁都收费。所以,在香港可谓一动车就要交费。香港是自由港,商品免税进出,燃油却不在免税之列。汽油每升纳税6元多,目前油价约16元/升。车开起来贵,停下来更贵。据了解,在跑马地一带,一个车位月租2800元左右,而且一位难求。在中环,停车费更贵,月租可达4000元以上。市区计时车位一般20元每小时,经常要排队等位。
据了解,除了油价有部分税收因素外,大部分养车费用由市场调节。车位费由市场决定,高房价决定了车位一定价格昂贵;3条过海隧道,两条收费最贵的隧道都是私营的;油价也随国际市场油价调整。这些市场决定的高昂价格成了市民购买私家车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没有私家车,日常出行也很方便。地铁、巴士、轮渡、电车、出租车,已成为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出行选择。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准点、整洁。香港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也有座位,而且空调足,又准时,踩着点到,基本上不用等。香港地铁网发达,人口集中地带都有地铁直达。不过,上下班高峰时段,从新市区到市中心的地铁也拥挤不堪,但再挤,一般也只是“人挨人”,不会“肉贴肉”。地铁一天服务19个小时,夜间持续到很晚。一些巴士线路还有夜班车。
如果不喜欢公共交通,还可以选择出租车。香港有1.8万多辆出租车,除非天气不好,上下班高峰时段打车并不难。出租车收费虽然大大高于内地,但与国际大城市相比,尚属便宜。打车费往往比开私家车一天的停车费还低。此外,市民日常上下班,还有公司班车、社区班车可以选择。
政府对私家车更多是“疏”而不是“堵”。除了养车贵、公共交通便利等原因外,香港市民“冷落”私家车还有很多原因。首先是香港面积小,市区高度集中,限制了市民的购车热情。而且,香港没有汽车工业,也没有相互攀比的“汽车文化”。政府出台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时,遇到的阻力也较小。在公车方面,政府机构也做了很好的表率。香港特区政府有16万名公务员,6265辆政府车辆,其中仅1336辆轿车,政府车辆占机动车总量不到1%。据政府物流服务署负责人介绍,在香港,有资格配专车的高级别官员不多于40人。
对于交通管理问题,香港特区政府的对策更多的是“疏”,而不是“堵”。提升公共交通质量,引导市民选择更高效的交通方式,疏导买车需求而不是压制。香港特区政府始终将扩展和完善公共交通作为政策指引。比如在新区发展过程中,刚开始规划时就会对公共交通做通盘考虑。首先有轨道交通连接市中心,其次是新市区内学校、医院、商场等各类设施比较齐全,居民多数需求可在区内满足。香港特区政府提高首次登记税,是为数不多的“堵”招。前汽车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为政策辩护时说,私家车属效率低的陆路运输工具,公共交通工具效率是其8倍。这也表明了政府控制私家车数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