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微笑曲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整个制造业处于“获利低位”的盈利能力状态,而位于曲线两端的则是研发和营销。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笑得更加灿烂。而在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中,相对于整车企业,零部件制造企业更处于盈利的下游,所受制约甚多,嘴角上扬,颇不容易。
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最为痛苦的一点莫过于定价权的缺乏。首先是对原材料的价格,零部件企业最多只能是预测,更毋庸说掌控。而原料成本一旦上升,企业的利润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挤压。其次是对产成品的价格,整车厂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占有相当的主动权。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数已达7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670家,这样充分竞争的环境,令零部件企业很难对整车厂的价格要求说不。此外,人员成本的不断攀升,货币、税收政策的不甚给力,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等因素,都在考验着我国零部件企业的生存能力。
近日,笔者有幸走访了若干家零部件企业,面对企业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看到的不是抱怨自弃,更多的却是励精图治。其中,给予他们信心的一点,是企业坚信发展空间仍在。因为从欧美的成熟汽车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通常整车和零部件的规模和比例是1∶1.7,而中国目前的数据为1∶0.5左右,这意味着汽车零部件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商机。
为了走出困境,企业一方面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获取更高利润,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努力降本增效。比如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入整个部件的前期设计之中,而不是单纯等待厂家给出技术数据,才开始进行生产。还有的企业会在市场开拓上狠下功夫,比如扩大零部件的配套范围,通过模块化的组装获得与整车厂谈判的能力,以及走出国门开拓新的客户等。而所有企业都在持续进行的莫过于对管理、技术等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和技术改造、创新,一方面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能节约人力成本,为企业的利润率提升作出贡献。通过种种对策,努力绽放“微笑”。
而所有这些往利润价值链各个方向的求索,无论是改善缺少关键技术的研发,还是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实现企业的精益管理等,都离不开拥有更多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的知识员工。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将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因此,想说的是,零部件企业的“微笑”,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