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出租车定位,是一个很令人迷惑的话题。
比如,出租车是否应定位于公共交通领域,北京和上海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上海出租车行业将退出公共交通领域”——这是在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专题座谈会上传递出的讯息;而“出租车应定位为公共交通”“北京出租车定位为公共交通补充”等则是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政协委员等的认识。
不过,对出租车定位最直接的困惑则来自出租车师傅的直白言语:“从出租汽车的功能来说,它属于公共交通工具;但从交警对出租汽车的管理来看,它又归类于私人交通工具……”而且,这一问题若从法律角度看,又会产生这样的视角:出租车运行方式上更倾向于承包,没有规定的路线、时间表;法律合同上更倾向于租赁,不是严格意义上开放度高的公共空间,这些特征似乎又违背了“公共交通”的定义。无独有偶,韩国出租车同样面临定位问题。“出租车是否算公交在韩引争吵”的新闻也正说明了我们的邻国对于如何定位出租车并不清晰。
对于出租车定位五花八门的答案很有意思,也正说明了出租车行业的尴尬状况。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能享受公交车道,没有相应的国家补贴,交通的处罚管理也是私家车模式……都是困扰出租车司机甚至是出租车公司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又承担着社会公益性质的责任;一方面是司机师傅高攀不下的份子钱,一方面是民众的“打车难”问题;一方面是出租车数量的常年不增长,一方面又是司机在雨雪天气自说自话不出车……出租车行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其实都与定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去年底今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是不是有望成为出租车定位尴尬难题的破题契机之一?《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出租汽车电话约车服务,方便群众乘车,减少空驶。”这对于定位出租车在公众出行中的角色、改变出租车“扫马路拉活”的现状,提升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发展出租汽车电召服务,不但能方便乘客打车,也能缓解交通拥堵并促进节能减排。其实,实践往往领先于文件。目前,不但电召在各省市的交通运输部门推动下发展迅速,网络叫车也呈现蓬勃向上的趋势,“打车软件”更是走入了用车者和开车者的手机中。
“出租车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实现由数量、价格管制向质量、安全管制的转变,让出租车行业发展更健康,城市更和谐。”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真知灼见颇值得思索。的确,不妨将出租汽车定位为“城市公共资源”,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职能,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行业的运用等等。相信少了“定位”之惑的出租车行业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