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车展顺利闭幕。不论是28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1300辆展车、81.3万人次的现场观众,还是111辆的全球首发车,无不从规模或成色(规格)上奠定了本届上海车展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地位。
喧闹过后,回味本届车展,又有哪些与往届有所不同的看点呢?
拷贝、仿制不再是车展热门词汇。本届车展共有数十款自主品牌新车首发,拷贝、仿制已经不再是各界对这些自主新车异议的焦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本土汽车厂商已经完全迈过了“模仿”的学习阶段。事实上,在本届展会上,笔者就在某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展台前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几位结伴同行的观众指着一辆自主研发的新车点评,其大意是,虽然这辆车痕迹(Copy)不明显,也确实是越来越漂亮,但是该车车头像A车、车尾像B车……
去年,国内车市增速放缓,汽车出口突破百万辆并且形势喜人,似乎国内汽车产能过剩或将由此无忧。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出口目的地仍是一些当地汽车产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汽车出口要实现新跨越,本土汽车厂商还需用力迈过知识产权这道槛。跨国汽车厂商推介新能源车热情更高。与往届略显不同的是,仅就新能源车展车数量而言,本土车企被跨国车企甩在了后面。去年车展,本土企业新能源车数量还比跨国汽车厂商多4辆,如果说雷克萨斯大秀混合动力是为了另辟蹊径,以便在德系车占优的豪华车阵营分一杯羹,那么,法拉利和保时捷隆重推出混合动力车的更大意义则在于:提升技术领先的地位,以及树立关心环保的绿色形象。
另外,受国内车市增速放缓的影响,本土汽车厂商正遭遇竞争加剧、需求乏力的危机,此时将更多地展会资源(展台黄金位置及媒体宣传的重点)倾斜给那些能赚现钱的主力车型也在情理之中。
本土零部件企业缺乏深挖展会资源的意识。近年来,关于车展对零部件企业是否有用、究竟有多大意义的话题时常被提及。不过,从部分跨国零部件企业即便在整车展馆内的犄角旮旯处亮相也在所不辞的现象反映出,对于以配套业务为主的零部件企业,上海车展仍是不可替代的高端展示平台。
与往届车展一样,绝大多数本土零部件企业参展仅仅是摆出全部家当的陈列,着眼点放在展示产品、接洽客户。相比而言,跨国零部件企业在车展期间更为活跃,不仅在扎堆举办的论坛上发表演讲、推介新品,而且还策划举办发布会。同期,本土零部件却鲜见借助媒体平台广而告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