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高峰论坛上,有车企领导高调质疑合资自主,称合资企业以淘汰产品换标充当自主品牌是“忽悠”,合资企业“没有必要去搞自主品牌”,引来现场大片掌声。他建议企业和国家部委重新好好研究“什么叫自主品牌,合资企业要不要做自主品牌”这个大课题,再次将本就争议频繁的合资自主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过,从本届上海车展来看,合资自主的势头似乎并未受此影响。合资自主的先行者广汽本田理念、东风日产启辰,以及去年品牌销量突破11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均携数款全新车型亮相。一汽丰田朗世、东风悦达起亚华骐、华晨宝马之诺等新面孔也加入了合资自主的行列。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将是合资自主大爆发的一年。
诚如该领导所言,中国汽车行业应有国际化、全球化的开放思维,何必强迫合资企业也要做自主品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结合市场现状,提出另一个问题:何必强迫合资企业不能做自主品牌?
业界给合资自主冠上的首条“罪状”,便是其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不可否认,合资自主品牌车型确实与不少自主品牌车型形成了直接竞争。但若没有合资自主品牌,合资企业难道不会推出相应的合资品牌车型来争夺经济型轿车的市场空间?
换句话说,无论合资自主品牌是否存在,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态势始终如一。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也不会天真到以为只要限制了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便能为自己赢得市场蛋糕的更多份额。
其次,合资自主往往被误认为是“市场换技术”这一过分简单的合资理念的延伸。
事实上,合资自主的先行者们都已尝到了甜头,这些甜头不仅来自市场,也来自技术。在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看来,自主品牌是合资车企知识产权积累和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也认为,合资自主发展至今,形成了打造品牌、孕育研发人才和培养零部件供应商三大收获。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袁智军提及,未来的宝骏新车型将拥有企业自主的技术平台和知识产权。而此前的宝骏630车型,也离不开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设计开发,并非完全引进通用汽车的技术。况且,合资企业若仍在中外两方的得失间锱铢必较,未免过于不合时宜。上汽集团企业文化中的一条“合资双方以合资企业的利益为重”,同样适用于是否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合资自主的命题。
最后,合资自主当然也有纯粹为求政策便利而为的例子,但这并不足以构成把合资自主一棍子打死的理由。
合资企业是否用心在做自主品牌,市场表现会给出公正的答案。常言道:英雄莫问出处。尽管合资自主的名号有一定的悖论色彩,但不管品牌来源如何,市场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车型对消费者是否有吸引力。
若合资自主品牌有能力赢得消费者的欢心,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