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天的上海国际车展,于4月29日降下帷幕。经过30年磨砺,上海车展依托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已经比肩欧洲,超越东京,代表亚洲跻入国际A级车展行列。
本届车展时间上与日内瓦车展间隔较近,宝马与雪铁龙宁可舍近求远,6系双座跑车和DS5缺席日内瓦,选择上海。为什么?“日内瓦车展是办给欧洲看的,上海车展是办给全球看的。”一位跨国车企CEO如是给出答案。
如今的上海车展,已经名副其实地跻入国际A级车展。本届车展,启用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所有室内外展场,展出面积达28万平方米;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厂商,展出整车1300辆;全球首发车111辆,其中跨国公司28辆,亚洲首发车49辆,概念车69辆,新能源车91辆;37个国家和地区的2718家媒体的上万名记者,参与现场报道;观展人数突破80万。创造了多个国际车展之最。
10天的上海车展,给国际A级车展注入诸多鲜活元素,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上海车展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汇聚出汽车人巨大的“正能量”。车展首日,传来中国四川雅安7.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主办方率先捐款100万元支持抗震救灾,随即众多展商展台均在第一时间,停止歌舞演出,以各种方式为灾区祈福,展馆一时成了赈灾会场,主办方和众车企捐款捐物价值过亿元。充分显示了车展组委会及参展商们非常时刻的非凡能力,反映了汽车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汇聚出汽车人巨大的“正能量”。
上海车展展示世界汽车科技前沿趋势,引领世界汽车发展潮流。本届车展不仅展车数量多,而且技术含量高。新技术精彩纷呈:沃尔沃新的柴油发动机技术和新的燃油压力传感器技术,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雪铁龙展出的空气混合动力系统,融合了燃油动力与压缩空气动力,百公里油耗低至3升以下;跨国公司丰富的产品线和深厚的技术积淀,展现得淋漓尽致。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突飞猛进,自主研发的增压和直喷技术广泛运用;轻量化和混合动力技术、舒适的驾控技术、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强大的人机交互系统等技术亮点,一饱观众眼福。在上海车展集中亮相的中国自主品牌新车,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国自主品牌新车,超过全球首发车的一半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新车型首秀,中国观众翘首自豪,外国观众为之侧目。
上海车展显示出新能源车发展回归理性和务实。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上海车展上电动车热度下降,除了比亚迪戴姆勒展台上鼎力推广的外,几乎无车企主打电动车,日韩主推混合动力,欧美主推新技术,豪华品牌主推全新车型和年轻化车型,新能源概念车无量产时间表。多数车企的电动车发展思路回归理性和务实,现实的渐进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成为本届上海车展中新能源车路径的主流。
上海车展是现代展示技术的集中表现,并且越来越出彩。参展商通过3D视频、模型展示、模拟运行、互动体验、乃至实物操作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观展体验。特设的汽车动态体验区,更是观者如潮。
与展车观赏和展品体验相匹配的,还有大大小小的论坛和讲座,彰显上海车展的软实力。特别引人瞩目的要数4月19日的“上海国际车展高峰论坛”和21日的“中国汽车论坛”,两大论坛聚集了世界汽车领袖、中外行业精英和政府部门高官,他们就当今和未来汽车发展的最新热点和焦点,进行广泛探讨。专业人士普遍认为,车展的技术和管理氛围,越来越浓了。论坛的各方代表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严峻挑战,唯有广泛合作,才能创造汽车业的美好未来。
国际A级车展,并非单一的比拼模特艳丽、比拼音响高低的平台;而是显示展品科技含金量、主办方管理艺术的机会。去年北京国际车展车模着装尺度过大,遭受社会舆论不少诟病。本届车展,组委会与参展企业签了“文明参展协议”,车模着装不再过分暴露,让新车回归到车展的真正主角,再艳丽的车模只是新车的陪衬。偏离车展的低俗裸露、声嘶力竭的喧嚣和刺耳的大分贝少了,展馆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了,笔者找到了专心、耐心、细心和开心等“多心”观展的深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