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敢于实践,以创新的勇气挑战世界水平的难题
徐小平常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主动权,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更要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实现新突破。”
技术创新,填补专业领域空白。徐小平自我加压、自发攻坚、自主创新,即便是在权威面前也敢于表白自己的新思路、尝试新做法,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上成功实现突破。
激光技术普遍应用在现代制造业加工工艺中。由于激光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的情况,“焦点捕捉”成为高节拍流水线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徐小平大胆提出“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的假设。可德国激光专家却说:“这是不可能的!”徐小平不服输,经过四个多月的钻研、探索和实验,终于研制成功“激光可视对焦仪”。该仪器不仅使每次对焦所需时间从平均16小时下降到0.5小时,而且填补了一项国际激光技术的空白。该技术于200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80多根约一臂长的电主轴,是上海大众发动机厂数十台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的核心部件,长期依靠国外提供与维修。“每根电主轴的修理价格从10万至20万元不等,相当于一根新轴价格的三分之二。不仅消耗大笔外汇,也常使设备维修保养陷入被动。”徐小平和维修团队中的骨干成员成立了一个“电子主轴专业维修组”进行攻关,同时还自行设计制作了多种功能的试验装置和专用工具。通过反复摸索与试验,电子主轴实现了自主维修,使用寿命从起初的20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0小时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外修理的15%。
理念创新,开辟专业化维修新天地。作为新时期劳模的代表,徐小平不仅勤奋工作、甘于奉献,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以前瞻性的思维积极探索现代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化维修道路。
在机器上摸爬滚打多年,徐小平在“实干”过程中注重思考、总结、提炼心得体会,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维修指导方法——“徐小平六大工作法”。该方法教给维修人员一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成为维修人员解决难题的制胜“法宝”。徐小平还推出了以预防性修理为主的全面生产维护(TPM)工作机制,改变了维修人员坐等故障、被动应付的局面。如今发动机厂的设备预防性保养工时已经达到设备维修总工时的70%,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设备有效工时利用率达到80%以上,是目前在德国大众集团动力总成工厂中该项指标最高的工厂。
乐于奉献,以团队发展的理念培养世界水平的人才
徐小平说:“个人的成功是小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大成功。”徐小平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世界制造业技术的最前沿,带动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维修团队。
定标准,传承维修技艺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为了把个人技术转化为整个维修团队的技能素质,徐小平潜心研究自己30年的维修实践,并和同事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历时半年编制了《发动机制造装备维修标准》,从2007年初开始在工厂实施。同济大学汽车管理学院的教授评价说,将设备维修行为标准化,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建模式,培养维修领域的高精尖专家人才。依托上海大众良好的员工发展政策,徐小平在团队建设中提出了“X+1=TEAM模式”,推动维修专家人才的培养。同时,徐小平还提出了岗位“3+3创新理念”,包括创新三定位和应用三标准。在工作机制上,徐小平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优势,先后建立起热处理感应器维修制造、电子电气维修、测量仪维修、刀具技术、电主轴自主维修和“维修专业培训中心”六大专业工作室,为团队成员提供实践磨炼和快速成长的平台,一批能独当一面的维修专家脱颖而出。
作为全国劳模,徐小平对“劳动”有着自己的诠释:为谋生而劳动,这种劳动是没有创造力、没有快乐的;劳动的意义在于奉献,使劳动成为创造,这样的劳动是快乐而光荣的。“为了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梦想,我愿做一个默默奉献而无上快乐的劳动者。”(达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