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布大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数值后,雾霾天气仿佛就接踵而至。今年1月最严重时,连续高强度大气灰霾污染涉及全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共计10省区市,京津冀地区5次发生连续数日强霾污染过程,引发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2月27日夜间,受雾霾天气影响,京津冀等全国11省市多条高速公路封闭,真是“忽然一夜雾霾来,千路万道车难开”。
关于雾霾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本该由气象学家去研究解决。但是舆论大有治理雾霾就一板子专打汽车之势,如此一来,不得不就此事为汽车说上几句公道话。由于空气中的PM2.5会侵入人的呼吸道,直接危害健康,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每一次公众集中关注的事件都引来一次科学知识的普及,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地沟油、食品添加剂超标是一次次的化学知识普及,说不定这次雾霾天气增多也会引起一次气象知识的普及。
雾,由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细微水滴悬浮于地表而生成,属自然现象。霾,由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悬浮的细微颗粒形成——这些颗粒产生的原因多与人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有关,是人为影响的结果。那么,雾霾产生的原因就应该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兼而有之了。
对于PM2.5各种来源在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监测结果是:北京地区机动车25%、燃煤19%、餐饮13%,京津冀地区燃煤34%、机动车16%。上海对本市空气中PM2.5所做的专题研究表明,来源中机动车排放的比重最高,占到25%。多地的监测和研究结果都是包含汽车在内的机动车在PM2.5来源中占一定比重,但这并不能就简单地认定治理雾霾就是治理汽车。
有人刚一提出将燃放烟花爆竹、户外烧烤、中国式烹饪等生活行为方式列入治理PM2.5的来源,即刻就招致猛烈抨击。理由是,新加坡、加拿大等空气质量好的国家,在重大节日也时常燃放烟花爆竹;韩国烧烤世界闻名,韩国的空气质量并未因此而一塌糊涂。
这就奇怪了,怎么没人出来为汽车鸣冤叫屈呢?仿照以上推理方式,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当的美国,被称作“汽车轮子上的国家”,3.15亿人口的汽车保有量达到2.48亿辆,也没听说美国实行汽车限量、限行以改善空气质量,也没见有美国受雾霾天气影响的报道。这么一说,汽车是不是同样也不应是治理PM2.5来源的重点?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观察到,有时同一地点在相邻的两天间,空气质量前一日还是重度污染而后一日就转作为优。这两天里饭照烧、肉照烤、车照跑,细颗粒物排放量没有多大变化而空气质量却是天差地别。可见,空气中PM2.5浓度大小不仅仅由即时排放的细颗粒物多少而定,还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套用形式逻辑语言来描述就是,细颗粒物多是空气中PM2.5浓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对PM2.5浓度及雾霾天气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应只局限在颗粒物的排放上。
当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既然排出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对PM2.5浓度的“贡献”便不能抹煞,与雾霾的形成也就脱不了干系,但这不应成为限制汽车消费和提高油品质量变相涨价的借口。汽车企业应当花大力气提高整车的燃油效率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污染物总量,降低大气中PM2.5的浓度终究对保障人民健康、减少雾霾天气有益,这也是汽车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如同雾的生成除需空气中水汽充足外,还与大气层稳定情况和接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及风速有关一样,雾霾天气的形成除细颗粒物排放量过高外,还与局部地区的气候和一定地域的气象条件有关,是专业的气象问题。专家者,乃是具专门知识、在专门领域、对专门问题、有专门研究之大家也,论事当严谨有据。时下有某些专家喜好对非本专业专长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关于雾霾天气一事亦如此。但其言并非认真研究之结果,只是根据一般知识、既有经验或借助一己声望的随口一说而已,有人偏偏会以此为依据去拍打其他不同意见,难怪坊间戏称此类专家为“砖家”。
由此看来,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也是一项涉及面众多的复杂系统工程,不是采取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升油品质量等措施即可大功告成的简单问题。既然PM2.5最终表现为气象问题,那就由气象专家为主去潜心研究并加以解决,无凭无据地说三道四只会误了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