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牌照没人要了。有人会说,不可能吧,这要放在北京和上海,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9月份广州抽签不都快20中1了吗?可事实却真是如此,9月份,广州共提供了近1.5万张牌照,结果最后还有6000多个指标“没人要”。
其实,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这6000多个指标,要么是新能源车指标,要么就是在竞拍环节的指标。前者在买车的时候需要多花钱,后者还没买车呢,就得先交上一笔钱。也就是说,广州的汽车准消费者们,不愿意多交钱,或者说是还没适应去多交这笔或是那笔钱。
说起来,中国消费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消费者,从3万到300万元,中国消费者拥有最大的买车选择空间,可同时,伴随着这份幸福的,则是同样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各种税费。
消费税、增值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车船税、通行费、交强险、路桥费、停车费,如果再加上拥堵费和排污费,中国车主最多要为爱车交纳超过10项税费。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有可能抽取到免费车牌的情况下,广州消费者自然对收费牌照兴趣缺失。再从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各地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更是让人切身体会到,中国汽车消费者对于免费不花钱的渴望和兴奋。可就在人们为终于省了点买路钱而小高兴了一次的同时,拥堵费和排污费却又不期而至了。从这两项收费的社会反映来看,普通人几乎是持一面倒的反对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税费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有人认为这种收费方式不合理不透明,还有人认为在已经缴纳的税费里已经包含相关费用,收费重叠了……
笔者认为,从这两项可能未来会产生的费用来看,关键问题不在于这两项费用是不是合理,而是在于这种占据道义高度之上动辄收费的口子不能轻易开,一旦随便就开了,后面想收就难了。打个比方,今天可以以环保之名收排污费和拥堵费,明天难说就不能收什么进城费、高价费、车辆占地费、城市噪音费……
当然,不是说开车了就不需要环保,只是这样类似的费或税,一则出台前要慎重再慎重,二则要通盘考虑,不能拍脑袋,尤其是需要前后左右去考虑。例如,排污费和限行的燃油税、消费税之间,拥堵费和现行的通行费之间是否有重叠的地方?不能简单地费用叠加。此外,即便是站在道义的高度上,从环保角度来看,提高现有油品质量显然是改善环境的关键,而不能因为“两桶油”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就只能找车主的晦气,那自然会有人来质疑收这个排污费的目的究竟何在。
老百姓买车是为了给外出提供方便的,而不是为了往各种收费坑里跳的,尤其是碰到“老费依旧,新费再生”的时候,作为弱势群体,往往只能被动去接受,或者想方设法去逃避。而且,这种拿车主当金主的苗头一旦蔓延开来,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怎么看都不是什么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