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之时,美国通用汽车滑向破产边缘,整个汽车制造业陷入空前困境。多年后,美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走上复苏道路,今年八九月份国内汽车市场的销售,创下四年半来最佳成绩。
福特汽车8月份销售19.72万辆,同比增长13.0%;通用汽车8月份销售24.01万辆,同比增长10.0%;克莱斯勒销量大增,8月份销售14.85万辆,同比增长14%,9月份销售14.20万辆,同比增长12.0%。美国市场上,不仅本土公司的汽车销售回升,非本土品牌汽车同样搭上顺风车,销量上扬。大众汽车美国公司称,9月份销量增长了34.40%。奔驰品牌前9个月累计销售19.16万辆,同比增长12.7%。现代汽车9月份在美销量6.0万辆,同比增长15.3%;丰田和本田汽车9月份在美销量大增,丰田汽车销售17.12万辆,增长飙升41.50%;本田汽车销售11.72万辆,增长31.0%。
美国汽车市场八九月份销售创四年半来最佳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美国车市复苏诸因素的剖析,对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平稳发展,或许有所裨益。
一是廉价融资,为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数年来最具吸引力的租赁计划。由于廉价融资的成本低,能有力刺激销售,9月份大约有80%的新车交易使用了融资安排,有三分之一的丰田汽车买主获得了无息贷款。融资租赁是一种依托现金分期付款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出租服务中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特性,租赁结束后将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的现代营销方式。通俗地说,融资租赁就是“借鸡下蛋,卖蛋买鸡”。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融资租赁发展很快,从全球汽车消费情况看,现金购车占30%,融资方式占70%。在70%的比重中,信贷方式占55%,融资租赁占15%。北美地区用融资方式购买汽车的比例高达80%。在美国市场,有30%的新车批售给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模式促进了消费者对汽车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令消费者可以灵活地处置汽车所有权,帮助消费者提前消费,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等级。
融资租赁拉动消费增长,已经引起我国商务和金融部门的重视。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张蜀东副司长日前指出,融资租赁业务优势明显,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负担,在中国汽车消费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应丰富汽车金融产品对消费者的满足,通过汽车金融促进汽车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位副司长表示,商务部正在积极推进金融租赁,减少准入限制,加快汽车金融租赁试点的常态化工作。
二是积压多年、超过维修年限的汽车更新,推动了新车销售成长。4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其经济严重衰退以来,美国消费者延迟了大件商品的购买,将车辆的平均使用年限推升至纪录的高位。美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其中轿车为1.25亿辆,超过维修年限的轿车与卡车,已经不允许也不应该再继续使用。
在经济衰退中,美国采取了包括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等在内的政策措施,就业人数提升,几年来积压的汽车报废或置换需求,推动了新车销售的增长。9月份通用汽车迷你及小型车的销售增加了近一倍,福特小型车销量增长高达73%。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亿辆并呈继续增长势头,到2015年前后,我国报废汽车的数量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只要我们有效遏制非法回收拆解报废汽车,堵住利用报废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前桥,后桥和车架等“五大总成”拼装车的源头,引导超过维修年限的老旧汽车更新,新车销售业务就非常可观。
三是美国汽车市场正在出现消费趋势的转变。美国一研究所报告说,美国部分城市在经济衰退中明显改善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而油价的持续上涨,使美国汽车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皮卡和SUV不再是最受欢迎的第一阵营产品;不少年轻人甚至放弃买车想法,不打算考驾照。今年9月份市场销售显示,从皮卡向轿车转移的趋势在持续。
中汽协与尼尔森咨询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一线城市汽车消费白皮书》显示,我国北京等一线城市,换购和增购的新车占新车车主总量的比例愈来愈高,增购和换购车主比例分别达到35%和23%。从车主年龄层看,换购车主“70后”居多,增购车主“80后”是主体。从意向车型看,增购车主倾向于12万~30万元的中级轿车,或5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换购车主则青睐不同价位的SUV车型,与美国汽车市场前期消费趋势相吻合,而随着油价上涨总趋势,大排量SUV热出现退潮。只要我们善于研究车市消费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出迎合消费趋势的产品,就有大的市场。
四是消费者信心的回升,助益汽车市场回暖。美国房价上涨以及请领失业金人数的减少,消费者信心回升,助推汽车市场回暖。当地车界分析师原预测,今年市场预期销售1450万辆,增幅不超过9%;依据今年上半年尤其是八九月份的销售业绩,今年有望实现1494万辆的销售额。
新世纪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去年开始,汽车业进入一个微增长低增长态势,这有利于汽车业的结构调整,更有利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把握时机,树立信心,新增需求客观存在,更新需求也客观存在,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市场,问题是应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