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pc202505188a7df07197d34e02a9da90dd1018bbee.jpg
汽车本是个钢铁物件,是人类赋予它影响生活方式的内涵。反过来,这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消费理念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10/14/028188.html

等待处理…

汽车文化之我见

作者 诗想
2012/10/14

汽车本是个钢铁物件,是人类赋予它影响生活方式的内涵。反过来,这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消费理念、生活情趣及审美取向等文化范畴,此乃汽车文化。

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汽车产业大国“最爱的孩子”,因为它能拉动钢铁、化工、电子、纺织等众多行业,它是支柱产业中的支柱,对GDP的贡献度举足轻重。近代史上,汽车是唯一一款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程度既深又广的工业产品。

汽车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是汽车。由车及人,人们就很容易分辨出不羁的美国汽车文化,严谨的德国汽车文化,浪漫的法国汽车文化,经济的日本汽车文化,包容、和谐的中国汽车文化。

由是,汽车企业有企业文化,汽车行业有行业文化。汽车生产、流通、服务的文化也由此蓬勃而生。第一间汽车设计事务所、第一辆专用汽车、第一只汽车股票、第一条高速赛车道、第一份汽车驾照、第一台汽车模型等等,不一而足。

有汽车的地方,通公路的地方,就会产生汽车文化。放眼望去,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数千个领域、数万个细分市场中,一切关乎汽车的载体,均可属汽车文化范畴,均会激活与汽车相关的信息。汽车与奥林匹克结合,她升华为奥运文化;汽车被恐怖分子利用,就堕落为炸弹文化;汽车与文明结缘,汽车是嘉年华;汽车被魔鬼劫持,汽车是杀人机器。

解决人们出行、生活和生产经营“最后一公里”路程的最佳选择,必然是汽车。于是,就诞生了乘用车文化、商用车文化。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车系下面,又延伸出跑车文化、旅行车文化、微型车文化、房车文化、汽车市场调研文化、二手车市场文化和新能源汽车文化等。在以上的种种汽车文化中,还可以发散出更微观的文化。以多达数百种的专用车为例,又可以细分出校车文化、警用车文化、卫星转播车文化、医疗救护车文化、消防车文化、物流车文化、服务车文化及通勤车文化等、

产品有产品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有经营管理的文化。享誉业界的美国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文化、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文化、中国上汽的“经营者”文化,先后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多品种、高质量的低成本生产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当高速公路连通名山大川,旅游变成远足休闲,不经意间,又衍生出了汽车旅馆、汽车影院、汽车银行等,汽车在不知不觉中将城乡差别悄悄缩短。在汽车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当汽车产业进入“中国时代”,在汽车文化大旗下,以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油品、轮胎等厂商的名义赞助的商业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比比皆是。以汽车公司及与汽车相关的产品或LOGO大举“侵入”生活用品、体育用品、电子用品、旅游用品、儿童玩具等领域的现象,已达到无孔不入、铺天盖地的地步。

作为汽车文化重要分支的汽车广告,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发布会、拍卖会、汽车展览及展台上的香车美女,现今的人们,一不留神就会与“汽车”撞个满怀。

哪怕是小小的车尾粘贴,也散发着汽车文化的气息:“新手上路,擅长急刹”;“别吻我,我怕修”;“不要对哥放电,嫂子有来电提醒”;“我全保,我怕谁”;“别看我,请看路”;“此车欠修,欢迎来撞”等,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人类已进入汽车社会。无论是无心栽花的汽车文化,还是有心插柳的汽车文化,汽车文化都将与时俱进。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汽车文化的开发和传播,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汽车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上篇:美国车市复苏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