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20250514daf8359d38b04c139ae6245b87fe67a4.jpg
人物名片张生春,43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上海赛科利模具调试车间副主任,高级技师。带领调试团队先后完成赛科利公司首个顶盖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5/27/027906.html

等待处理…

一丝不苟

——记上海赛科利上汽优秀“徐小平式”员工张生春

2012/5/27

人物名片

张生春,43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上海赛科利模具调试车间副主任,高级技师。带领调试团队先后完成赛科利公司首个顶盖项目、首个侧围项目、首个翼子板项目、首个前后盖项目等多个关键项目,并制定了20余份标准作业流程和操作指导书。

主要荣誉:吉林省劳动模范、长春市劳动模范。

一片压制“好”的轿车侧围金属外壳,挂在模具制造部调试车间墙上。张生春指着外壳上几处面积极小,但被红笔或蓝笔特意圈出来的地方,说道:这地方也就“差个一丝两丝的”,“说起来,这也不耽误装整车,装车时左右侧围一定位,其他制件以它为基准装上去,车也就开出去了;但我是干调试的,看着不舒服,用户不满意,就得动手改。”

“一丝”或者“两丝”,是钳工的口头语,实际的“上下粗细”误差,也就一毫米的1%。摸得出一毫米“缺少”或“多出”一个“丝”,这双手不是神手,也一定是老手:要抚摸、比较,打磨、“消灭”过无数次这种“差异”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精准的触觉,拥有“超凡”的矫正能力。

“生春”这个名字,顾名思义,是生在长春。在家乡,张生春从事模具装调工作20多年,曾获得“一汽劳动模范”“长春市劳动模范”和“吉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夏,他被引进至上海赛科利,任模具部调试车间副主任,主要负责模具调试的技术管理工作。

从设计层面讲,这个一丝、两丝的差错,是不存在的。电脑方案里,轿车的“四门两盖”,侧围、翼子板都设计得严丝合缝。只是,那么庞大的上下两片模具的压制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都会产生误差;同时,钢板被压制时,也会因“延展”部位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应力变化,产生轻微的弹性变形。这样的“超差”,极其微弱,但是,必须“消灭”。

张生春来到赛科利才一个月时,调试车间现场的几个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D16、IP22、AP11、308HB等都已“非常接近”客户的发货标准,但“就差一口气”,D16顶盖天窗部位尺寸超差问题,硬是摸得着,消不掉。正可谓盛暑难熬,上至公司领导,下至车间的普通钳工,所有人“一派焦急”。张生春带领徒弟对每一轮的试验件进行认真查阅,反复对比相关检测报告检测出来的前后3个件的趋势,分析模具本身的稳定性特征。为找到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他和徒弟们不停调试、打件、测量、再调试、再打件、再测量。从入夜到天明,整整一宿过去,张生春确定了解决方案,极其细微的超差终于被消灭。

成功,给张生春提示着这样一个超差外的课题:调试车间3个工段,100多人,必须带出一支理念和技术都过得硬的团队,方能持久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充分优势。对徒弟们,张生春首先“培训”的,不是“手法”,而是理念。他说,当徒弟,必须记住12个字:求学问,先学问;只会问,非学问。想学技术,你首先就得想问题,提问题。不想、不问,说明你不动脑,也不思考。但是,在工作中,你只学会了问师傅,每一个问题都想从师傅处要答案,自己始终缺乏自信,不敢判断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总也离不开拐杖,那还是等于啥学问也没学到手。

关于学徒心态,张生春提出了另外5个字:欲速则不达。以此告诫徒弟们在模具调试中应循序渐进,一丝不苟,才能达到这5个字的真正含义。

通过一年多时间循序渐进的带教培训与现场实践,张生春带教的第一批钳工徒弟,都已晋升为调试车间一线的工段长、班组长,成为生产上的中流砥柱。张生春称模具调试是“精细的技术手工活”,他的目标是从规范钳工手法开始,最终达到“标准程序化操作”。张生春说:达到这个标准,大抵“需要10年功夫”。所有徒弟及车间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我这辈子就有了真正的成就感。

“一丝”是钳工的口头语,实际上这和国际标准的丝米相差10倍。(陆幸生)

上篇:身边的典型 学习的榜样
下篇: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