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中美发布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称,目前中方已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
消息公布后,一时间保险金融界风声四起。对此,各方人士态度不一,分成两派。“恐慌派”认为必将对中国汽车保险市场形成冲击;也有人士持赞同观点,认为“多方竞争对消费者只能是有利无弊”。有观点认为,本土保险公司是到了积极应对外资竞争的时刻了。所谓的“冲击”从另一方面来讲,却恰恰证明了本土汽车保险公司的失责与漏洞。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除汽车销量遥遥领先外,车险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但是,本土车险服务方面却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甚至被冠以“长期垄断、霸王条款”等头衔。
笔者作为长期接受“长期垄断”的公司关照的车主,感觉最深的是少有的几次理赔过程中却并未享受到“客户”的感觉。有的只是恳请保险公司理赔员,适当地根据市场价格提高理赔配件的价格,却被告知只能按照“代用件”(副厂件)的价格找修车厂(非4S店)维修。至于服务,真的不知道提供车险的保险公司还能提供哪些。
还是保险公司负责车险的工作人员说得好,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技术发展等方面,一旦国外公司进入国内,其先进理念等优势势必会对本土保险公司形成压力。
外资保险公司看重中国市场,要想在巨大的市场中赢得商机是件不容易的事。其在中国的布局、服务和价格都是需要经受市场考验的。若不顾国情,盲目定位客户,就会患上“水土不服”的毛病。同样是针对后市场,一些外资的汽车租赁公司在角逐中国市场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起点很高,最终却落得被迫撤离中国市场的结局。
中国本土保险公司虽然处于垄断地位,却因为这些年相互间的竞争加剧,也迫使彼此间的改进。如不断推出多样化的车险品种,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一些保险公司认识到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而非价格上;正在采取具体措施加强理赔管理等。至于在营销结构上,本土保险公司也正在向“代理制”方向发展。保险公司只负责制作产品和延续产品,而产品的销售则交给代理保险公司,后者通过业务员来办理业务,拉拢客户,从而使得本土保险逐渐走向一个产销脱离的体制。而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无疑将帮助本土保险公司加快服务和营销的改革进程。
当然,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并不能马上让车险市场的改变立竿见影,但重要的是,至少先期会产生“鲶鱼效应”,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这倒确实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