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发展国际论坛上,欧盟驻华代表团贸易投资处的司徒皎作了发言。在介绍欧洲对清洁和节能汽车的战略时谈到,他们的计划是分两步走,第一是推动传统内燃机节约能耗,第二是开发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汽车、替代能源汽车等等。一个是关注现在燃油汽车的经济性,第二个是要保证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特别强调,不是指定行业做什么类型的新能源车,而是让市场来决定。
“让市场来决定”,这句话的基础是因为这样一个对未来的判断:“我们相信电动汽车到2020年将会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所以我们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我们要推动增强现有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然后希望找到一个平稳的过渡,平稳地过渡到未来。在未来也许新能源汽车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我们不会告诉行业要怎么做,而是让市场来决定。”
可见,在面对不能确定的未来和可预见的小众市场,欧盟采取了让市场来决定的策略,而不是急于为行业确定技术路线和数量指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风险,避免了可能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当然,这番举动并不是说政府(据介绍,欧盟在相关事务中的作用类似我国的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件事上不要有大作为。相反欧盟的关注重点是值得借鉴的:如“在城市中对于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专用道,充电站等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小的电动汽车的行业,提供充足能源,保证你的汽车不仅仅是从汽车的问题变成一个能源的问题。如果你生产的汽车太多就变成了基础设施的问题。所以需要的是一个全部的考虑,我们在欧洲的政策就是从这一点来考虑的。”
现今,我国的新能源车事业建设如火如荼地发展开来,但是,社会普遍觉得新能源车离开成熟消费还有些远。面对能源制约,政府、社会相关机构的急迫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是说,急了就需要政府出台一揽子计划,把什么都考虑包办进去。
其实,当下针对电动车“跑不动”的症状,政府、行业组织可在一些方面大有作为。如今的电池核心技术未有突破,“电池电量低”;充电基础设施不健全,“电池不耐用,却偏偏充电站少”。电池是电动汽车上的最主要核心部件,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散、乱、小现象突出,还未整合形成合力;充电站为较大规模的基础性设施,需要政府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如果电动车用户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充电站不仅无法盈利,甚至难以维持生存。充电站仍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各个汽车厂家的电动汽车电池型号、充电接口规格和标准不一样,电动汽车零件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的不成熟制约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政府或者一些组织至少可以在3件事上大有所为:一是整合电池产业,引导电池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组织基础设施的完善,并妥善考虑将来电动车发展了会带来的其他配套等系统综合问题;三是尽快完善一些相关标准制定,制定标准时也要和相关国际组织合作,标准尽量能对外一致,利于将来出口。
而在未有产业化、商业化证明哪种类型的新能源车有效,世界上对新能源车前景还未有明确一致的方向前,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之争、数量目标之确定,依笔者看并不重要,相关部门也不要急着下定论,还是让市场决定新能源车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