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共有86款新能源车登台亮相,从数据上看,不仅创下了历届车展的全新纪录,而且昭示了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前景。
不过,在各大车企纷纷雄心勃勃发布各自新能源车计划的同时,业内也有专家冷静地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仍然不具备在国内大面积商业化运营的条件,企业如此高调,更多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通过新能源车的展示来映衬企业整体实力,以期在车市中吸引市场对其的关注度。同样,业内一些专业机构也认为,目前国内市场上在售或是待售的电动车,仍然远低于消费者对行驶里程、充电时间和购买价格的预期。
笔者认为,类似于本次车展新能源车的火爆,以及实际新能源车消费市场的低迷,这种相悖的共存现象,在未来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车展内,出于对新能源车未来前景的希望和看好,不仅是国内自主品牌无一例外地展示了相较以往更多的新能源展车并积极发布上市计划,一些此前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积极的国际巨头,也受到国内未来庞大的新能源车潜在消费市场吸引,在此次车展上加大了对新能源车的投入力度。以福特为例,此次不仅带来了3款新能源车型,而且还带来了一整套的发展计划,并宣布马上就将在国内进入新能源车示范运行阶段。
当然,即便是福特如此施出史无前例的大手笔,但在提及新能源车的短期前景时,仍然显得十分谨慎。成本,是福特相关负责人反复强调的重点。而就此次福特对其新能源计划的阐述中,也不难看出,福特显然并不想过多依赖某一种新能源技术,而是采用了包括纯电动车、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和混合动力车并行发展的策略,同时,通过平台共享来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未来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车展外,4月11日,在杭州运营的一款众泰电动车发生自燃,这不禁让众泰这个虽然率先上市电动汽车但实则名声并不响亮的企业,意外地成了本届车展期间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众泰的自燃,也让长期以来业内一直对于电动汽车安全性的质疑再度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尤其让人诧异的是,目前在杭州试运营的众泰电动车,竟然用的是铅酸电池。这种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因其生产和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早已经在道义上被清出了环保和新能源队列的电池,目前只能在国内部分省市以非机动车的名义组装在低速电动汽车上。
在郁闷和纳闷之余,笔者不禁又想起那句著名的“弯道超车论”,我们到底能靠什么去超车,难道就凭借铅酸电池和组装车吗?
当然,笔者相信,并非所有国内企业自有的电动车都如众泰一般,只是,口号叫了一箩筐,真正上路的依然只是小猫三两只。
场内吆喝场外清冷的局面,到底还要维持多久才有可能彻底改变?明年的北京车展,有这个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