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引入中国已有十余年。但真正进入人们的视线,还是近几年的事(进入家庭)。
去年,在各细分市场中,MPV突然发飙(45万辆),是上一年同期销量(24.6万辆)的翻番,成为增长速度迅速的一匹黑马。据新华信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MPV市场增长速度仅次于SUV,高达80.4%,同期轿车增长速度才36.4%。综合发展态势得出的判断是,“随着经济稳步增长以及家轿的逐渐普及,MPV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高于轿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这是个值得关注的信息。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去年MPV市场的爆发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车型做出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市场份额是由老车型创造的,新车销量还不足20%。这就是说,未来的MPV市场的发展还留有很大的空间,提示了尚未饱和的这一细分市场正在向厂家招手。
作为细分市场的MPV,可以分纯粹商务用车、商家皆宜和全能家轿的区分。从现状来看,销量的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商务和易商宜家这两块,这主要是出于厂商和贸易活动的频繁,受经济拉动的影响。
在人们的印象中,最初的MPV只是个商务车概念,最典型的车型如GL8,被形容为“陆上公务舱”。这对于商务人士出行在带来舒适空间和旅行方便的同时,还颇为体面,突破了轿车使用的狭隘范畴。
这一乘用方式后被广泛效仿,下沉为小型企业和个体老板宜商宜家的车辆,比较典型的如瑞风,甚至被冠以“一家亲”的概念。这些迹象都表明,在汽车开始普及的过程中,乘用车市场的细分开始趋于理性,而用途的划分和定位则越来越明晰。
但并非所有的MPV都很成功,也有淡出市场的案例。如由成龙代言的开迪,并没有受到市场的追捧,尽管打的是中端“商家皆宜”的营销思路,但还是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同,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点。作为商务用不够档次,家用又不实惠,处于很尴尬的定位,而且价格居高不下。况且造型偏离消费(不适合家用审美),侧重于工具车,突出了功能性的特征。虽然此车在德国本土很受欢迎,却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相左。而相反,低端的普力马一度颇受用户青睐,这是受SRV休闲车影响的延伸,满足了“全能家轿”的需求,既经济又实惠,还有面子(尚未摆脱轿车的造型)。
这种理性消费的支撑开始突破三厢轿车消费的界线,可以看出是汽车消费向理性化迈进的开始。但问题是,家用MPV车型为什么先是从低端车进入家庭?背后的原因恐怕还是基于类似的“全能家轿”产品太少,侧重的定位还仅限于主攻商务和商家皆宜的市场,本质上还没意识到MPV实际上是家庭轿车向全能家轿消费需求过渡的规律所致(国外对家用MPV的概念早已普及)。
应该说MPV是个很大的市场。由于厂家缺少眼光和耐心,把精力都放在了能赚钱或能做大市场基盘的所谓高端与廉价车上,却还没有重视到对成长性车型市场的培育,又都不想做所谓的市场“先烈”者。
正如某厂家高管私下里坦言,本以为推出一款MPV作为对市场的试探(私人用户),也没有花力气去做推广,竟卖得很好,市场反应也不错,大有“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
这说明,连厂家都还没意识到MPV家庭化这是汽车消费从代步到实用的规律,倒是被那些所谓时髦的运动型多功能车、跨界车、轿跑车等喧嚣遮挡了最大市场需求的视线,这就难怪当下不少车型畅销或紧俏都有“撞大运”和跟风炒作的嫌疑,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感觉走的盲从或无奈,成败得失难以总结出个所以然。这就难怪老外说,中国汽车没营销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全能家轿离我们还有多远?专业人士提供的结论是,还需消费理念的转变,但前景乐观。尽管目前属于全能家轿的MPV产品还不多,但其需求在上升。
比如途安开始热销,并进入了纯消费的领域(消费者认为,此车不仅性能好,配置到位,驾乘空间大,还省油,使用成本低)。还有埃尔法开始走俏,成为高端汽车消费市场的“尤物”,竟出现了一车难求的地步。这些消费动向正在改变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
事实上,不少接触过途安的用户会意识到,这是家庭用车的理想车型。无论是安全、乘坐空间,还是舒适性及驾控制与性能,都可以容纳全家出行及家用的所有功能。沉寂了多年终于迎来了中高端消费群体的认同。这种实物示范无需教化就会产生蝴蝶效应。
市场观察人士分析,家用MPV市场将是很有潜力的增长空间。比如,高端人士出行现在都喜欢乘坐高性能且舒适的MPV,尤其是受港岛影视明星和老板的影响,丰田埃尔法开始流行大陆,原因是被看作“明星保姆车”或“陆上行宫”。
最近,广汽丰田推出的一款MPV又被市场人士看好,原因是这是款完全针对家庭用的中端MPV,具有很强的商品性。在今年上海车展上,不少业内人士对于这款车给予了市场期待。理由是,现在市场缺的就是高品质的纯粹家用MPV。
市场的成熟看中产阶层的价值取向。这是经验的总结。
当中产阶层消费趋于理性,对于市场的示范意义就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当途安开始畅销时,其积极意义就是汽车消费的理性程度在提升,表明中国汽车消费在经历了“炫耀”“代步”后,已经开始向“移动”和充实生活手段过渡。这就意味着,随着消费理性的提升,全能家轿离我们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