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宝钢全资子公司——宝钢金属有限公司属下的热冲压、液压成形两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一并投产,至此,宝钢金属旗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达7家,若假以时日,可以预见,一旦内外条件成熟,它的家庭成员还将陆续问世,或独资,或控股,或参股,不一而足。
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道新风景,今年以来,有首钢控股的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全球汽车减震和制动业务;武钢与奇瑞汽车合资兴建的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开始投产;新日铁旗下的日铁商事株式会社拟在上海投资15亿日元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韩国浦项制铁位于沈阳欧盟经济发展区的生产中心7月正式投入使用……
钢铁企业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是其向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多元化经营的选择、独享钢材成本优势的明智之举。但是,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股新势力,钢铁企业要想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有所作为,着力点应该在其“老本行”,即高端化、轻量化、低碳化和安全性的高新钢材研发上,采用创新技术的高新钢材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才会有丰厚的回报。唯如此,钢铁企业才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走得更远。
在目前中国钢铁产品大用户中,造船业疲软、房地产业胆颤、汽车业却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实施深加工,实现“产地销”,既延长产业链,又缩短配送链,更可提高附加值,一举三得,也就不难解读钢铁企业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由“心动”到“行动”的市场经济行为了。
钢铁工业在我国曾被尊崇为“元帅”。而今降尊纡贵,充当起汽车零部件这一“士兵”角色,是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是市场经济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