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召回,是指投放市场的汽车,发现由于设计或制造方面存在缺陷,不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有可能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厂家必须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该产品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和改善措施等,提出召回申请,经批准后对在用车辆进行改造,以消除事故隐患。今年以来,众多汽车厂商纷纷下发“召回令”。年初,因为油门踏板存在隐患,日本丰田汽车深陷全球大面积召回车辆的泥潭,使其大伤元气。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被召回车辆共43万余辆,其中国产车41万余辆,进口车1.6万余辆,所涉及的厂家与车型有:东南汽车CVT蓝琴翼神、兰博基尼蝙蝠系列、长安铃木新奥拓等等。由于汽车零部件缺陷让汽车召回风起云涌,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车市刮起“召回风”,召回事件从“意外”变成“常态”,汽车质量问题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在所难免。人们不禁要问:汽车作为成熟工业品,为何频繁被召回?如此频繁的召回,这些厂家是怎么把质量关的?
其实,汽车是由2万一3万个零部件组成的,不仅汽车的零部件数量庞大,构造复杂,而且,相比其他商品而言,汽车的使用环境特殊,汽车运动方式也是异常复杂的。各种零部件的连接工作是其他任何商品都无法相比的。这些连接还包括电子信号与执行器件之间的机电一体的结构和工作。另外,现代汽车工业还在追求实用与欣赏于一体,既要速度,又要漂亮,既要惊喜,又要安全,使之成为各种高端科技的实验场。汽车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的驾驶习惯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在这些特殊条件下,制造厂家尽管对其产品进行了尽可能多的测试,但相信没有制造厂家能穷尽对其产品的测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产品被允许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制造或设计缺陷时,由制造商召回进行修理和修复,这是企业对用户负责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汽车工业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汽车召回是汽车制造企业应尽的义务,当前,重要的是要把这样的环节变成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把回避这种义务的法律后果让企业感到难以承担,把对召回的监管与实施程序尽快改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多方肯定其积极作用,但业界人士也普遍认为,随着国内召回事件的增多,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违规车企的处罚力度不够,缺少警示、威慑作用。为此,今年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有望在年内出台。按照新规草案,有“生产者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以不当方式处理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处以召回产品货值金额2%~50%的罚款”等条款。这是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际,汽车召回规定适时升级并体现出来的强硬姿态,必将对那些只重自身利益而轻视公众利益的汽车企业产生极大的威慑力。
汽车是高档商品,汽车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推新品、抢占商机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以质量安全为前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采取召回措施,多年创造起来的品牌也会受到影响。对于每位车主来说,买车时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一旦遇到召回修理,既麻烦又费事,心里尽管很不舒服,但必须要以平常心对待。毕竟亡羊补牢还是必须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汽车召回不但是对汽车制造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更是对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及生命财产的保护。它是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汽车消费者的一大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