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很热,热到排队进豪车聚集的N1馆要一两个小时;热到各主办方准备的环保袋、资料册等礼品根本供不应求;热到在展馆附近找个车位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找不到……
本届车展展出整车1300辆,其中,全球首发111辆;开展当日观众人数就达到15.2万,创历史新高,预计总参观人数将达80万。作为全球顶级车展,上海车展的“硬件”和参观人数达标已毋需多言。在车展这样人气高涨的热度里,笔者实际走访后,也有一些冷思考想与读者分享。
一是,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好想亲眼看看法拉利的赛车啊,而且阿隆索的私人座驾貌似也在里面。”笔者采访N1馆的排队人群时得到过这样的回答;看到商用车展馆里有观众在试乘救护车,笔者问其为什么对此车感兴趣,得到的回答是:“好玩,没乘过。”这种“看热闹”的心态在参观车展的人群里为数并不少,有人甚至不看车,而是特意去跟模特合影。
二是,看乘用车的多,看商用车的少。相比较乘用车展馆爆棚的现象,商用车展馆的人相对少了很多。在乘用车展厅,上海大众等推出的购车优惠得到热捧,现场基本来不及处理,工作人员只能收好名片,再到店详谈。商用车展馆,尤其是那些比较专业的车型,观众的参观兴趣并不浓厚。而观众在乘用车展厅现场提出的问题也多停留在价格、补贴等,倒是在E50展台参观的一位来自德国的先生,认真地把参数的标牌用相机拍下来,并且告诉笔者,他一直对纯电汽车很感兴趣,所以本次车展也在收集一些此类车的技术资料。
三是,看整车的多,看零部件的少。参加过日本车展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零件馆”部分是东京车展的特色之一,优秀的技术与众多的供应商,让汽车技术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之一。而上海车展的大部分观众则认为汽车零部件“没啥看头”。
种种细节表明,与底特律车展和东京车展等相比,上海车展的定位显得更为商业化,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更多的愿望是借此展示新车以促进销售,对于汽车科技状态的发展虽有涉及,但还远不够多。而且,与汽车知识了解得很全面、消费心理非常成熟的欧美人相比,我们的参观者对车的关注还停留在价格、配置等非常实用的阶段。对于汽配零部件质量、售后维护保养等更为专业的部分涉及不多。因此,理性而言,上海车展要站稳世界级水平,还需要更专业的展商,更成熟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