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上海车展开幕的这一天举行各类汽车调查和评选及论坛活动已成为惯例。上海某报发布了针对上海地区“爱车人气榜”的调查数据。这是一项与上海车展配合得最紧密的活动,也是汽车厂商了解上海市场的一个真实窗口。此项活动涉及到汽车企业品牌熟知度与车型的知名度,从汽车品牌、车型、车主群体等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度调查。
本次公布的调查数据再次证明“品牌是由消费者创造的”事实。结果具有代表性,有其示范性和公信力。调查认为,一些品牌在上海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豪华车品牌的知名度均高于60%。说明上海消费者对豪华车品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
这是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上海是中国解读品牌的高地,也是引领消费时尚的城市”。自上海开埠以来,一直是领风气之先的地方。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上海比喻为“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如果再往前推100多年,即1840年,当时由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海插一根树桩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的上海,以及车展上所看到的事实已经证明,无论是过去和现在,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而且是与世界接轨并最具有国际化语境的城市。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被称为“海派文化”,成为世界地标性的城市,就像上海车展,毫不逊色地跻身世界顶级车展,并超越了世界五大车展的人气和规模,带来的是活力和朝气。
那么,国内外汽车厂商为何都看中上海,并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想主要基于这样的事实:首先,它的权威性。上海是最有购买力的城市;上海是最有品牌判断力的城市;上海是对消费最有要求的城市。所以,被上海认同的品牌也就具有可信性。其次,它的规律性。在汽车行业中早就形成了一种共识:汽车要造势,上北京;做品牌,去上海;打市场,下广东。现在,上海已被发酵为汽车品牌认同的制高点。再是,它的示范性。汽车产品竞争已经转变为以品牌为诉求的文化竞争进入了高端化。
有鉴于此,借助上海车展开幕发布的品牌调查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上海车展人气和关注度的补充,是对品牌文化的一种鉴赏,代表了共性、品位、消费方式的判断。由此可以发现,认知度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品牌的名气,而是从品质、体验及文化三个层面来考量。说明此次调查和评选有其相对的公信力,反映了消费者的理性和市场成熟的真实性。
上海消费者为何看中品牌,而小小的Logo为何值钱?
这是诉求的表达和文化的选择。因此,作为文明的社会和成熟的市场,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文明人。今天的汽车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功能上的需要,而是希望
成为第二身份的符号,以证明自己的诉求和价值取向。这就对汽车厂商提出无法回避的永恒课题:即如何把“器物生产”的盈利模式转变为“物化文化”的输出?
我们看到,上海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和认同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源自对社会和人生及生活方式的理解。如“低调的奢华”“品质人生”的流行,似乎都预示着一种消费意识和形态的变化受到了默许或认可。这意味着,“中国大众文化突然发生了剧烈的价值飞跃。它不再是精英文化的附庸,而是要独立自主地开辟反偶像和反美学的奇异道路。”
这种趋势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和内生力。而消费的多元性和汽车的多样化所提供的选择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放的状态。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教养”这个词相当关键,关系到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判断。这是一种价值观。在上海人的心灵深处,“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所以,在上海人看来,做一个被人看得起的有教养的人要远比做一个有钱人更为重要。这就决定了上海人对于品牌的判断不仅有文化内涵还有理性的思考。我想,能把产品做成文化输出的企业就是一种本事,可以看作是有理念和追求的企业,它的品牌建设也就会变成常青树。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而掌握其命运的则是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是由消费者创造的”是条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