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9/202509295d6ec3b4ca9845138964fa6f515aa7e4.png
9月24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公告对欧盟进口汽车征收15%关税的决定,将此前7月达成的协议转化为具体政策。 不对等博弈 从表面看,美国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10/05/038600.html

等待处理…

美国征收欧盟汽车15%关税

2025/10/5

9月24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公告对欧盟进口汽车征收15%关税的决定,将此前7月达成的协议转化为具体政策。

不对等博弈

从表面看,美国似乎取得了战术胜利。美国保住了对欧洲汽车的高门槛,欧盟却未能争取到农产品等关键领域的关税减免。更值得玩味的是豁免清单:飞机零部件、药物化合物等商品获准“通关”,汽车产业却被单独针对。这种精准打击暴露出美国战略意图——既要保护本土制造业,又不敢完全切断高端产业链依赖。

资料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4年,美国对欧盟进口产品平均征收2%左右的关税。因此,15%意味着关税大涨。在拜登执政期间,德国汽车的美国进口商仅缴纳2.5%的关税,远低于这一水平。

关税政策对不同市场主体产生差异化影响。本土车企,如福特、通用汽车在短期内可能收复部分市场份额,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这两家企业在电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仅为大众汽车的60%,技术短板仍需自我突破。欧洲豪华品牌,如宝马、奔驰因产品溢价率高,对15%关税的消化能力较强;但大众汽车、标致等平价品牌可能被迫调整对美出口策略,甚至考虑本土化生产。

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消费者群体。穆迪分析显示,关税可能导致中低端进口车价格上涨8%~12%,这部分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在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的背景下,这种隐性税负有可能抑制汽车消费需求,与政策初衷相悖。

汽车产业关乎美国“铁锈地带”选票,而该地区正是大选关键战场。通过展示对欧洲汽车的强硬姿态,特朗普向选民传递“保护美国工人”的信号。

中国车企或成意外赢家

欧洲车企面临美国市场壁垒后,可能加速转向亚太市场;而中欧在电动车、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空间反而扩大。

中国汽车产业链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惊人韧性。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2023年产量占据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40%,中国供应链的高效与成本优势可见一斑。虽然美国对华电动汽车仍维持27.5%的高关税,但中国企业已找到突破口。如比亚迪在墨西哥新建工厂计划若顺利实施,届时将享有《美墨加协定》的关税优惠。

《美墨加协定》要求汽车业62.5%的产值来自北美地区,才能享受免税待遇,但这反而成为中国企业的机会。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在密歇根州建设电池工厂,既满足原产地规则,又保持对中国技术的依赖。

专家指出,15%关税在短期内为中国车企创造了替代欧洲竞品的窗口期,但美国可能会收紧原产地规则,特别是针对中国电池材料的限制。2024年美国大选后,贸易政策走向尤为关键,中国车企当前需要在全球化布局与合规能力建设上做好两手准备。(罗列)

上篇:没有了
下篇:欧洲车企的突围路线图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