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反EV”政策,推动底特律汽车制造商迅速回归以利润更高的大型SUV和皮卡为核心的产品线。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称:“未来几年,这是一个数十亿美元级的机会。”这句话道出了行业的真实心声: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使得光环笼罩电动车的主角地位正在被利润更丰厚的“汽油怪兽”所取代。
过去十年,美国汽车行业在清洁能源转型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从研发电动平台到铺设充电网络,从营销“零排放”理念到迎合各州的碳减排法规。然而,一纸行政命令与财政调整,足以改变赛道的优先级。这不仅是产品战略的转向,更是美国制造业、环境政策与地方政治之间新一轮博弈的缩影。
政策松绑带来的利好窗口
今年6月,美国总统签署的多项决议撤销了加州“先进清洁汽车Ⅱ”等排放标准豁免权限,使加州2035年零排放目标失去联邦政府支持。伴随这一变化,拜登时期设定的“2030年新车销售一半为电动车”目标被废除,国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基金被冻结,多州高速充电站计划被迫暂停。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提升进程因此放缓,消费者的购车预期也开始发生变化。补贴的终止更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罚款制度被废除,让高油耗车型合规成本骤降。对底特律三巨头而言,政策几乎就是明确信号——是时候把产能重新投向高利润、技术成熟的大型燃油车了。福特宣布将F-150系列燃油版产能提升15%,通用汽车推迟多款纯电SUV的上市计划,将数十亿美元重新分配到内燃机与变速箱生产线,Stellantis更是重启V-8发动机的生产。
政策松绑带来的,是一个短期而集中的利润窗口。燃油车的生产周期短、技术风险低、消费者接受度高,在缺乏补贴和基础设施支持的环境,它们立刻成为更容易兑现利润的选择。
短期繁荣与中长期隐忧
在补贴尚未到期的窗口期,美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双行情”。一方面,消费者赶在9月底前抢购EV,以最后获取购车补贴;另一方面,大排量SUV和皮卡的销量显著攀升,尤其是在中西部和南部州份。然而,这种繁荣带有明显的短期属性。Rivian、Lucid等新兴电动车厂商因补贴取消而价格竞争力下降,生存环境愈发艰难。
更深层的担忧来自全球趋势的不匹配。欧洲在持续收紧碳排放法规,中国在加快新能源车出口,而美国如果长期放缓电动化,将在技术标准、供应链投资和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政策的逆转不仅引发了市场反应,也加剧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政治摩擦。加州和另外十州已联合起诉联邦政府,指责撤销排放标准豁免权限侵犯宪法赋予的州自治权。环保组织也在筹备诉讼,试图通过司法途径阻止政策回撤。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燃油车与电动车的争论正在政治化。中西部和南部的多数红州视大排量车型为就业和文化认同的象征,而沿海蓝州则坚持清洁能源转型,即便这需要地方财政付出更多补贴。底特律重拾“大块头”燃油车,背后是全球汽车竞争格局与国内法律制度的双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