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在互联网和新能源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今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面对这些变化和冲击,重新审视和解读汽车产业工匠精神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通常所说的“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也涌现了如鲁班、蔡伦等杰出工匠,但这一宝贵传统并没有在近代得到发扬,反而渐渐断流枯竭。在互联网、创业成为“热词”的今天,“创客”和“工匠”概念也突然火了。但这里的“工匠”就不仅限于原先的定义了,而是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的创意并且去努力实现,他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这也就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或者发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凡事追求极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或是通过创造发明来突破原有的专业领域范畴。
那么,新时代背景下的汽车业工匠精神是怎样的呢?
必须专注主业,跨界协同。怀揣一颗匠心,恪守核心专业,使企业化繁就简,将产品做到极致,这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核所在。在传统观念里,工匠行为是一种私人的、孤独的努力。而近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则更多是依靠协同的工匠精神,串联各业务单元,形成大批量制造体系。
今天,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将导致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既有界限模糊化,产业融合化的发展将成为主要趋势,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深度渗透将成为新的业态。汽车产业对协同创新的需求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
而且应当以工匠精神为基础,追求创新。创新并不是“好高骛远”的全新概念,是要有好的创意并为之不断打磨和拼尽全力,而这正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实质。乔布斯曾说:“一个好的创意出现并不难,但要实现创意,其间会面临无数挑战和困难。只有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不断争论、尝试,为之辛勤付出,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而此时的成果可能已与原先的创意大相径庭。”苹果公司的许多产品理念出自20世纪70年代末施乐公司的创新实验室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但距离苹果iPhone等产品的真正成功问世相隔了许多年。
汽车产业的创新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以工匠精神闻名于世的德国在这方面又一次走在了前列,“工业4.0”正是德国在互联网时代对“工匠精神”赋予的新内涵。德国政府给未来设置了一个愿景,就是通过“工业4.0”来实现智能的、网络链接的国家,进而解构与重构整个世界,而汽车业成为“工业4.0”率先示范的产业领域。通过“工业4.0”,德国汽车制造业将逐步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缩短交货期;更好地满足日益增多的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或半定制化生产需求等。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将中国制造业提升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有了国家的顶层设计,就更需要全体中国汽车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与创新进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中国汽车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