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6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中,对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明确要求电池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比2010年提高一倍,驱动电机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先进,电机驱动控制器比功率2020年比2014年提高一倍。这个目标究竟能否实现?有多难实现?近期,记者采访了多家相关企业的高层,对目前“三电”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与《方案》目标相差甚远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电控,国内业界距离《方案》设定的目标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在电池领域,国内电池企业主要以磷酸铁锂为主要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单体比能量目前只能够达到130瓦时/千克,离《方案》中的2015年达到200瓦时/千克的目标相差甚远,更别说《方案》中2020年达到300瓦时/千克的目标了。据悉,单体比能量较高的是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已可达到170瓦时/千克,但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技术现被日韩企业所掌握,在我国的生产规模还很有限。
在电机方面,据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费爱萍介绍,我国新能源车电机比功率虽已能达到2.8-3千瓦/千克,表面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但在体积、能效、可靠性、成本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却有较大差距,尚未能达到《方案》所要求的“驱动电机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先进”。上海电驱动总经理贡俊指出,车用电机和工业电机不同,拼的不是高强度,而是高密度和高能效。同样的性能,国外电机产品体积上要比我国小上一半。
从企业情况来看,国内较大的企业有大洋电机、上海电驱动、方正电机等,这些企业均能自主生产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电机,但其生产的电机主要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在混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方面的配套经验甚少。
在电控方面,本土企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依然严重。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赵毅表示,我国新能源车的电控系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的电力电子器件上。比如,国内目前对于驱动模块的材料技术及封装能力不足,只能依赖国外进口。而驱动模块成本占比较大,这是导致整体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如果具有足够的产业基础,电控系统的关键器件就可以量身定做,这将极大促进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
有待从“工业级”迈向“汽车级”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业的发展水平仍停留在‘传统工业级’,还没有提升到‘汽车级’。”对于新能源车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赵毅做了一个生动的概括。在赵毅看来,国内现在很多新能源车的电控产品,都是在依靠传统工业的产业基础进行制造和研发,而没有形成以汽车为核心要素的专业、集中、独立的生产、供应链条。简单来说,很多产品走的是传统工业品的路线,依托的是传统工业的研发及验证基础,在把“三电”和汽车领域进行深度结合方面还做得不够。
新能源车“三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者在各自行业多有积累,但对汽车行业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足够的经验,因而往往不能适应汽车行业的特殊需求。汽车产业是在对成本高度敏感的前提下,又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特别高。汽车上一个微则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且汽车上的零件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汽车零部件在故障率方面的目标都是以百万作为基数进行要求,比传统工业要求高得多,映射到电机系统产品来看,硬件可靠性及软件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也是业界普遍面临的问题。比如雪佛兰Volt的电机生产线,产能达数千台,但只有十几个工人,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而国内的生产线由于量没跑起来,多数还是通过人工来操作,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成本也居高不下,很多企业盈利能力受限。
不过,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增长,不少有一定技术积累和规模的企业已经在加大产业整合升级的力度,加快建设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的专业化生产线。据贡俊介绍,上海电驱动已经将电机、电控整合成一体化的产品来生产,他们去年在嘉定新建了8万平方米的工厂,今年的扩产指标是从10万台增加到18万台。上海大郡今年的扩产目标是在去年1.8万台的年产能基础上,年中增加到5万台,年底达到10万台。
资本进入促产业整合
要达到《方案》提出的目标,需要推动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升级,而要推动产业链的升级,需要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的体量和资金实力强大了,才能更加有效地集聚市场资源,引进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线,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整体的转型升级。
龙头企业的形成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自去年年底以来,电池行业已经掀起了一阵并购潮,长园集团、欣旺达电子等上市公司陆续传出并购、入股电池企业的消息。在电机、电控领域,资本也不甘落后。正海磁材收购上海大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5年年初,上市公司正海磁材收购知名电机控制企业上海大郡逾80%股份正式获批,完成了其对上海大那的控股。正海磁材作为电机、电控的稀土原材料提供方,本身就和上海大那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并持有一定股份,这次通过股份支付的方式完成收购,实际上是一次产业链的整合。据赵毅介绍,完成收购完成之后,上海大郡得到了资金和产业链的支持,集聚了大量的产业资源,扩产也从容得多,而且作为正海磁材的新能源车板块,其仍然保持独立运营。
上海电驱动是资本推动产业整合的又一个例子。由上市公司宁波韵升参股的上海电驱动目前的市场份额已达25%,并于今年3月递交了上市申请,争取近两三年内在创业板上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新能源车市场,类似的产业整合将越渐频繁。资本和技术的结合有望推动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进一步加快向“汽车级”转型的步伐。(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