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4/pc2025041404ce7b2f33444c9cb590674ed6477b31.jpg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接近1.6亿辆,每1元的购车消费将带动1.5元的售后服务需求。随着有车一族的不断增多,汽车售后服务的需求也日渐强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4-11/30/026680.html

等待处理…

汽车售后服务的触网之旅

2014/11/30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接近1.6亿辆,每1元的购车消费将带动1.5元的售后服务需求。随着有车一族的不断增多,汽车售后服务的需求也日渐强烈。

很多汽车品牌已经开始尝试在网上进行整车和汽车用品的销售。在服务方面,售后服务网销模式的探索也有了初步的成果。2014年5月,别克在原有的天猫旗舰店之外,试点上线了专注售后服务的“别克售后旗舰店”,并在“双11”前一周正式面向全国运营。与此同时,外部竞争者,尤其是大量轻资产的互联网创业企业,也以各种创新的形式开始涌入这一市场。

互联网服务,很多只需要花几十元租用一台云服务器就可以简单实现。售后服务,入行门槛同样较低。在售后服务的触网之路上,商家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壁垒,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经验的借鉴

 

相对于餐饮、购物等电子商务发展已较成熟的领域,汽车领域触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参照成熟电子商务领域的经验,大数据服务和用户个性化体验是其中两个关键的维度。

以前在汽修店,我们修完就算结束,最多填一下保修单,留个电话号码。但随着repairpal、automd以及国内的爱车无忧等各类终端应用的诞生,用户车辆的所有数据都将储存在后台服务器里。厂商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市场上的需求,更好地优化自身的成本配置,更有针对性地去拓展相关的渠道、对接相关的资源,建立健全更标准化的产品体系。

以前的汽修店不会专门去做“回头客”,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用户本位。服务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让用户掏钱,而是更多地去想办法留住用户。他们提供的服务,首先是工具性的,必须方便用户,比如服务估价、信息查询和维修指南等。更进一步的,则包括定时保养提醒、车况诊断、驾驶建议等,甚至还有汽车社交。在此基础上,真正能有针对性地留住用户的,是服务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只有包含个性化的内容,才能形成区别性,才能在这个门槛相对不高的领域逐渐积累品牌价值。

 

细分切口呈现

 

除了整车企业大量进入以外,售后服务的两个细分领域新创企业“扎堆”现象比较突出。一个是上门保养服务,另一个是售后服务渠道平台。

上门保养服务的提供商,比如车极客、卡拉丁、e保养、府上养车等,都是在这一两年内推开其服务的,而且都得到了几百万到千万元不等的风险投资。“上门养车”对用户来说,能有效避免双休日修车需求集中导致的排队问题,节省70%以上的时间;对商家来说,则能最大化地配置其服务资源,平常工作日闲置的劳动力都能得到充分使用,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服务的单次成本。而且,通过上门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用户更容易对商家产生品牌信任感。

汽车售后服务渠道平台的操作思路则是“四两拨千斤”,用线上平台服务去对接零散的线下渠道,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满足其更好的线下服务体验。这方面的企业有车易安、车蚂蚁等。他们通过建立庞大的车型数据库,精准地匹配车辆养护所需的机油、机滤及其他配件,最终形成一个汽车售后服务领域的采购网络。由于线下的需求能预先通过网络确认,因此只要是参与这个平台的商家都能够共享其配件资源。比如用户一直在附近的A店做养护,但A店这一型号的配件正好缺货,这时只要用户在网上下单,系统会自动调用其他店的资源将这款配件送到A店。对于商家来说,按需采购解决了采购品的闲置成本的问题;对用户来说,则免去了白跑一趟的麻烦。

整车厂商介入汽车售后服务的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明显,而纯互联网背景的商家的优势在于没有包袱。但触网之路远不平坦,基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定位准确制订自身策略,优化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完善营销体系,最终形成品牌,还需要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企业的不懈努力。(实习记者 江睿杰)

上篇:理性看待汽车互联网
下篇:边栏新闻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