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互联网领域关注度很高,业界对其发展形势普遍看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泡沫,需要理性看待。单纯追求量的发展而在服务品质上毫无突破,必然会遭遇发展瓶颈。如何理解客户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参与各方共享发展成果成为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理解客户才能满足客户
客户的需求并不只是当下的要求,当下的要求只是一个载体,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更重要。安吉星副总经理于洋指出,互联网的顾客需求可能是Wi-Fi信号,但真正的互联不是怎么去做好Wi-Fi信号,而是在此之后按照已有的规律重新整合传统的价值链条。于洋还就此举了个例子。一般来说,客户和汽修店的合作主要看的是保养服务,而续约意愿有限。但如果汽修店能够做一个规范化的保养记录,那等过几年客户要卖车了,就可以凭记录出保养证明,说明这辆车几年里面没有撞过,同时定期保养,车况比较好,这对于车辆价格的评估很重要,往往能多卖几千元。对于汽修店来说,成本增加几乎可以忽略;对客户来讲,算上卖车的差价,就等于无偿使用汽修服务。这种方式如和整车厂商合作,对二手车的收购来讲也是共赢的。
跑量需要“可持续”
钛马总经理陆维琦提到“不联通率”的重要性。假设一个服务一年以后的续约率是30%,也就是说,70%的车已经不联通了,这对研发资源的浪费是非常大的。他认为,不一定要在一款车上配备所有的最新设备,而应该做减法,筛选出最能打动用户的亮点,只要他愿意用就可以了。这样用户忠诚度和续约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而有了联通率,才有所谓的大数据。
可持续发展对资本来说也很重要。于洋指出,如果用钱来买规模,那么以后还是要考虑盈利问题,绕不过去。因为用户切换服务的成本非常低,维持忠诚度很不容易,必须考虑长时段的经营模式。
上海语镜汽车总经理闵敢从创业者的角度指出,资本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遏制大家早期赚钱的欲望。因为有了资本的支持,就更有底气去和客户成为朋友,而不是一上来就急着想提高盈利。借助资本的力量,沉下心来把客户体验、产品的早期推广做好,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
共享共赢是王道
同济大学的沈勇教授认为,分时租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如果实现车辆共享,私家车的比重会大幅下降。按照PP租车创始人王嘉明的说法,一旦一辆车进入到P2P租车的领域,将会减少另外13辆车的使用率,车辆共享带来的车辆使用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汽车互联网并不一定要做成大而全的产品。如果不管是什么价位的车,都能在路上和大家联起来获取各种实时的资讯,比如路况、社交、消费类信息,那就能带来收入。只要和用户交互的次数足够多,让用户在开车的时候开心一点,一定会有市场。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心主任陈晓东博士针对停车难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现在,在一些停车位紧张的医院、学校附近,你才把车停下,马上就有黄牛主动帮你找地方泊车。黄牛把车停到附近的小区,只需给小区门卫5元钱,但可能要收你20元。
如果我们转换思路,可以发现,其实小区可以组建一个车位分时共享网络。业主自家的车位没车的时候可以共享给其他车辆,同时收取一定的停车费。这样,一方面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业主产生收益,大家实现共赢。(实习记者 江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