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2014同济大学-上海大众汽车“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第三次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召开。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和上海大众多年来积极探索校企紧密合作模式。如今,已有22名大众工程师被同济大学聘为教师,百余名同济学子也走进了上海大众,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双方的深度合作还在继续,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务处老师介绍,自2012年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上海大众已连续3年召开研讨会,搭建起校企科研合作与交流平台。双方的新合作由汽车学院与上海大众造型设计中心共同打造,2013年开始每学期做一个完整概念项目,题目由上海大众确定并指导,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执行。目前已开展“B级车后座区域配置概念设计”和“面向中国市场的斯柯达新造型语言探索”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底盘系统技术开发专业组与上海大众合作,致力于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如制动系统综合总体设计、制动系统NVH分析控制(低中高频抖动、颤振、尖叫)、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设计等联合课题研究。
从2007年开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就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联合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了“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计划,构建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主要合作内容分为4块。
首先是预备工程师培养,即学生进入“上海大众”教育培养模式。大众提供项目课题,学生由企业选拔,项目和学生对接后,学生赴企业完成实习或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实现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一体化。大众模式实行课题与学生“一对一”匹配,并实行双导师制度,即学生在企业完成课题,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企业导师为主。目前,汽车学院与上海大众已顺利开展7期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培养百余名学生,其中超过50%的学生就业留在上海大众。
其次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大众工程师和同济教授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参加工程项目或科研合作项目;鼓励更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聘用学校优秀教师为企业兼职研究人员,为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提供便利,使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得到切实的保障。近4年来,共计22名上海大众工程师被聘任为同济大学兼职教师,其中1位资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学院派出2名教师赴上海大众进行工程实践深造。
双方共同建设国际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汽车学院与上海大众合作,在德国大众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提供资助学生海外实习实践机会。该计划已于2011年启动,并建立了一整套学生选拔、派出、资助、管理等制度。截至2014年,共计约40位汽车学院学生通过该资助形式赴德交流学习。
建设企业特色专业课程。利用上海大众先进的汽车研发软硬件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针对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上海大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已开设面向本科的《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课程和《汽车电子产品的工程化设计》课程,主讲人员均为企业二级经理以上工程师;本科实践课程《车身工艺实习》在上海大众车间进行,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
同济和大众的合作给双方带来了丰厚的成果。2012年7月,由汽车学院编撰完成的《培养卓越的汽车工程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丛书(第一辑);《校企联合、国际交流、创新实践、学科交叉——四轮驱动的汽车人才培养体系》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众也同样收获良多,作为同济的优秀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也从学校吸取了诸多优秀人才,很多毕业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员工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大众的骨干力量,进入重要岗位。
目前,同济大学和上海大众的合作正全面而深入地广泛开展。一个是百年名校,一个是轿车巨子,他们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了一个资金、技术与人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也为产学研结合之路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胡新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