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威人士称,今年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的元年”。依据是,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就销售了1万辆,预测今后会有成倍的增长。而去年整年销量仅2万辆,今年上半年就突破了2万辆。这就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成倍增长”提供了数据支撑。
事实也正是像有关人士所说的那样,进入今年的第三季度,国内外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上市和技术体验活动轮番“轰炸”,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使本来彷徨而又混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政策的鼓励和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变得日趋明晰起来。这就为闹腾得很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化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尤其是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在限牌的制约下,迫使不少购车者把视线转向新能源汽车。以上海为例,购买新能源汽车可减免购置税,享受政策补贴和送牌照的鼓励,自今年7月起,新能源汽车上牌数明显加快。
自今年9月开始,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
先是比亚迪戴姆勒公司在上海举行首款腾势电动车的上市活动,而后是宝马BMWi3的试驾活动(线下的体验)。大众也随后在沪举行了“电动车体验周”活动,并拿出了“具有革命性”3款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插电式混动、混动),宣布了其新能源汽车的中国计划。而先前,丰田也在上海举行过媒体技术交流会,阐释丰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张和发展策略等。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热源自于“弯道超车”的诱惑,以为在传统汽车领域赶超世界汽车先进水平费力,就在尚不成气候的新能源汽车上与国外同步,或抢先一步,抓住战略机遇,快速崛起。
尽管此想法很好,但问题是国外汽车巨头也没闲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被各世界汽车厂商列入议事日程,早就做好了准备。
然而,究竟选择怎样的新能源汽车才是适合中国实际需求的,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人曾把全国争上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状况称之为“热闹背后的乱象”。
一位从事新能源汽车的专家说,不能小觑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其实这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技术大海。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依然难以说自主。如某有实力的汽车集团投巨资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却在市场上表现不佳。所以,喊了这么多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能让消费者埋单的车型其实并不多。而“十城千辆”工程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又究竟如何?即便是像华晨宝马合资研发的“之诺”也没有完全进入私人消费市场。在上海嘉定新能源汽车示范区,尽管有多项补贴,但人们对购买电动汽车还是心存顾虑,感觉有诸多的使用不便。
在笔者印象中,21世纪初,美国通用汽车在上海多次秀过燃料电池车,上海泛亚还推出过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车,上海同济大学更是全国最早涉及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机构,宝马也多次来华展示过氢燃料电池车等。但人们总以为这是一种技术秀,离现实市场还很远。即便后来也有少量电动汽车上路,还有人持有质疑的态度。直到近年来,混合动力车的时兴开始打破沉默,人们才意识到,汽车革命的前夜真的来临了。
“现在就怕没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比出高低。”9月6日,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汽车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廉玉波在腾势电动汽车上市会上说。据介绍,这款车续航里程达300公里,提供3年或8万公里的保修期,电池提供6年或15万公里的保修期。售价36.9万元的时尚版腾势,剔除国家和地方的补贴,实际售价才27.2万元。这对城市用车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对于9月21日宝马在奥体中心高调发布的BMWi8和i3的价格(全新纯电动BMWi3零售价44.98万元、增程型51.68万元,全新BMWi8零售价198.8万元)来说,腾势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宝马打的是“天生电动”的概念。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认为,宝马推出的电动汽车是首次实现全价值链体系内的可持续发展,即从材料到生产的全过程都是环保的概念。后在上海的试驾体验时,给人的印象果真是“高大上”,不仅是外形设计,还有性能操控以及制造工艺,包括碳纤维车身。可回收的内饰材料等,可以说是一款令人动心的电动汽车。
“我们可以将系列中的几乎每一款车型换装新能源系统。”10月28日,德国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在上海举行的“大众电动车体验周”上说,这要得益于大众汽车集团近几年力推的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战略。他宣布,不久的将来,大众汽车集团将引进20多款新能源汽车。不过他认为,目前最适合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是混合动力车。
在全球销售了700万辆的丰田混合动力车几乎涉及中高端大部分车型。11月8日,丰田在常熟研发中心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技术空间”体验活动,全面展示了丰田在汽车技术全领域的先进性,由中国研发和生产的混合动力全新卡罗拉和雷凌将在明年如期上路。这就是说,丰田在华的双擎计划将开始全面发力。
种种迹象表明,以电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兑现为现实的市场竞争开始登场了。
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星火燎原,终于触动了合资和外资的神经,由此形成的竞争格局将无法回避产品对决的背后较量——
自主新能源汽车除了有比较优势之外,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