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报道披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江淮等品牌重卡经销商以国Ⅲ车冒充国IV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事件被曝光,一些地方买不到真“国IV”柴油车,假“国IV车”充斥卡车市场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令人不解的是,在当前防污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厂商不惜频频造假?假“国IV车”泛滥市场究竟谁之过?
其一,“国IV车”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给假冒车以可乘之机。对重卡消费人群来说,车辆是一种生产资料,在购买时以价格为导向。据了解,国IV车前期购买成本比国Ⅲ车高大概3万元,在后期使用中,“国IV车”尾气处理中尿素的使用会增加成本,每百公里还需要加注大约20元的尿素,如果是常年跑运输的车辆,一年会多花近1万元成本。由于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都相对较高,假冒“国IV车”大有市场。此外,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如尿素加注站的稀缺也是目前“国IV车”无法被市场很好接受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国IV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及完善配套设施已刻不容缓。
其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滞后。央视调查发现,不少品牌的货车都是“国Ⅲ”套“国IV”在卖,价格便宜,销量很好,而且上牌和注册没有问题,就连“国I”“国II”的车上牌也很容易,监管去哪儿了?
事实上,虽然我们有着庞大的监管队伍,但令人不解的是,庞大的监管队伍却制造了惨淡的成绩,销售环节、上牌环节,全然“失守”。现在,“国IV”已经来临,“国V”也很近了,但是监管不仅没有升级,反而还在原地徘徊,体现为管理的滞后。现在全国只有北京和成都在新车上牌环节实施了严格的监管,会查验车辆的配置,其他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查看合格证和铭牌的阶段。“只看牌”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落后监管,轻易就会被戏耍。
其三,假“国IV车”泛滥,不仅体现在监管不力、管理滞后的低效上,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文件打架,也给乱象提供了“机会”。据环保部2011年发布的92号公告,“国IV”实施不能晚于2013年7月1日;但是工信部却在2014年4月出台了27号公告,允许国Ⅲ车型销售至2014年年底。那么,究竟该执行哪个文件?究竟该听哪个部门的话?这种人为造成的尴尬,无疑会消耗监管力量,制造信息混乱,无形中也拉了排放控制的后腿。无疑,排放标准的快速升级,令现有的监管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之需,这样的滞后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众所周知,“假车”泛滥将制造新一轮环境悲剧,不仅辜负中央期待,也违背民众意愿。必须向假“国IV车”泛滥乱象说不!假“国IV车”大肆泛滥更是一记警钟,极大地暴露了现有监管格局的漏洞。监管机制需要改良,监管力量需要整合。如何改良、整合,需要通盘的制度设计。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今后的监管机构应当是权力与责任相统一,那种问题发生后环保部门却无权监管和处罚车企的尴尬,应该彻底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