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3·15”将如期而至。与海外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措施无论是从政策的制订层面还是执行层面仍然不给力。即使“三包”等维权政策已经出台,但汽车消费维权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投诉居高不下
中国汽车投诉网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共接到有效投诉12650宗,相比2012年的10492宗增长了20.56%。
在所有投诉中,投诉量前10名的企业有4个为自主品牌,占全年投诉量的22%;其余6个为合资品牌,占全年投诉量的34%。从数据来看,投诉量前10名的企业所产生的投诉量占全年投诉量一半还要多。
另外,投诉发动机和变速箱问题的依然占主导因素,由上年的1150宗上升为1425宗,同比增长23%。在投诉车型中,紧凑型车的投诉量依然最多,为6910宗,相比2012年上涨了22%。而作为2013年的两大热门车型,豪华车和SUV的投诉量也有较大程度上涨,特别是SUV,由2012年的912宗上升为1528宗,同比增长近七成。
据了解,2013年的汽车投诉是继房屋之后最为集中的商品领域;家用轿车涉及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也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此外,在投诉诉求上,要求企业退换车的越来越多,从2012年的2645宗上升为2013年的3128宗;要求召回的同样由3352宗上升到4658宗。
走出“3·15”误区
每逢“3·15”消费者维权日,汽车企业的神经又会高度紧张起来,在这个敏感的时候,得时刻提防有可能出现的消费者投诉。汽车厂商深知,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一旦出事,对企业形象和企业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而消费者也明白,由于其权益在大部分时候都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因此,在“3·15”进行消费维权也许作用最大。
笔者认为,双方都误读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真正意义。其实,这也难怪中国汽车消费者,掏完钱,从上帝立刻变成了孙子的案例不在少数。平时,一旦消费者和经销商出现矛盾,经常出现部门间踢皮球的情况;而在“3·15”则不同了,一些平时久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一下子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社会与媒体的穷追猛打之下,很快就会有说法。对于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最好天天都是“3·15”。但是,一年毕竟只有一个“3·15”。
每年“3·15”,年年话维权,但话维权绝非一句空话。汽车消费维权,但愿这不应该是一个只在“3·15”才被人提起的话题,应该尽快走出“3·15”认识误区。眼下消费者的最大愿望是,尽快理顺各项维权政策实施的种种障碍,只有使它们尽快走向完善,才能使我国汽车消费者真正实现“用户是上帝”之梦。(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