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参加国际车展已经不是新闻。倒是传来不少负面消息,令人生气,又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现在看来,到海外参展并不那么简单,也不是想通过这一方式表达一种声音那么轻松。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过于单纯。但事实上,光有良好的愿望还不行,没有好的产品和技术作支撑,即便投入很大,做了很多努力,预期也未必理想甚至相反。其原因不言而喻。须知,市场无情,何况要走出国门,到别人的花园里去做客。
尽管如此,参加海外车展已然不可阻挡。这也是使命和担当。就产业和企业而言,走出去本身并没有错,“出口导向”战略是做大做强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然而,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并非那么轻易地就能被打开,况且在汽车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尤其是被汽车跨国公司把持已久的市场,包括本土汽车公司在内,岂能拱手相让于外来的汽车?近年来,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中国车”在海外市场的屡遭挫败和非难,足以使人清醒地意识到,这远非产品和技术上的技不如人,其中也有人为的因素。比如,不是有意找茬制造事端或负面影响,就是败坏“中国车”的形象。如“陆丰碰撞门事件”“长丰遭讥讽”的尴尬、“吉利参展遇到刁难”等。资料显示,自主品牌无论是出口海外,还是到境外参展,都遇到了不少麻烦和阻挠。正如专业人士所说,海外市场可不那么仁慈。如果质量关过不了等于是自杀。丰田刹车门事件难道仅仅是质量问题?
这些道理其实谁都明白,但自主品牌为何想急于走出去?看来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还得深入分析他们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方能解忧或知其所以然。不过,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和舆论支持力度并不理想,甚至遭行业歧视,影响了消费者的认同。所以,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境遇都不佳,走出国门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同样,在国内几大车展上,自主品牌常遭冷遇或挖苦,不时被当作负面曝光。去海外参展不顺利也并不奇怪。
事实上,对不少自主品牌来说,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到海外参加车展,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时机还不成熟,确实存在底气不足,技不如人的因素。有人曾告诫自主品牌,只有把国内市场做好了,练好了内功,有了把握和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海外市场昂首阔步。比如,丰田有一个规定,凡是出口的产品都要先在国内市场检验,确保没问题了才出口。因为丰田,包括韩国汽车出口到海外都曾因质量问题产生过负面影响,甚至有过退出市场的教训。这就是说,开辟海外市场,日韩汽车也有过交学费的过程。从这样的角度看,自主品牌进军海外市场碰到的麻烦和困扰其实也不奇怪。问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才有底,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同样,海外参展也是这样。相较之下,我们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与国外的汽车同台竞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展出方式、内容和规模上也是如此。比如在今年底特律车展上,网上发出广汽独家参展的消息。不少国内媒体满展馆找,都没有找到。结果还是在展馆进口处看到了一辆由广汽研发的概念车摆放在那里。与其说是展台,还不如说是展位,与汽车附件摊位放在一起。再比如,几年前,在巴黎车展上,国内媒体报道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一款汽车参展。中国媒体闻讯后在展馆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在展馆的一个小旮旯里找到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摊位,确实有点寒酸,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风光。同样,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汽车企业也只有长安参展,国内媒体纷纷主动前去捧场。说是在3号展馆,但不是整车展台,而是在三楼的零部件馆。实事求是地说,与国外整车展台相比,展示效果有限。尽管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展示位置不醒目,要想引起关注度看来还是比较难。问题不仅于此,传播资料也准备不足,连像样的产品介绍都拿不出手。不过,中国媒体也注意到,长安汽车广告出现在法兰克福车展媒体手册的封底。
“中国车”在海外车展不待见,这是事实。国外对“中国车”不友好也不奇怪。怕中国汽车强大起来的大有人在。笔者认为,落后和差距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老是打无准备之仗,犯同样的错误。要赢得海外市场和车展的尊重,必须拿产品说话,用技术树立权威,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看来我们还得练好内功才能走出国门,才能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