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大呼:我终于摇到号了!于是,一群人在底下纷纷为他送上恭喜祝贺。很有意思,也很让人无语。不过,当这几天看到北京新的限行限购政策出台,才又觉得这位仁兄真是运气好,今年摇号再难,和明年的132∶1比起来,今年的84∶1,至少还算是看得到希望的。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国内汽车产销增长超过10%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也意味着,我们终于结束了已经持续了2年的微增长,开始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速度增长周期。对于中国来说,在从最大的汽车生产销售国向一流汽车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应缺少的。可这个时候,各种限购、限行又不期而至,虽然至今尚未有真正落实执行的,但“限”字当头,已是不容回避。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有消息传出,国内又将有8个城市,在继北上广和贵阳之后,实施限购或限行政策。随后在这些地方政府的公开政策文件中,也的确看到了相关的信息,但截至目前,尚未有正式落地实施的。这也不免让人产生期望,会不会又是一次“雷声大雨点小”。可惜的是,北京市政府前几天出台的一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其中一系列“控车”措施,已经预示了明年或将掀起又一轮“限车”高潮。
如果明年有一溜城市高举限购限行大旗,对此笔者已经不会再有惊诧,从大形势来看,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怎么办?过去几年,我们对政策的依赖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政策好了,车市就顺风大热,甚至一举“热”出个最大新车销售国来,政策没了,然后就开始微增长了,并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会不会出台什么导致“负增长”的政策来,比如说,各种限购限行政策的出台。
笔者还依稀记得,大约在10年前,国内的皮卡生产企业,因为一纸城市禁行令,不得不放弃皮卡生产。当年,很多车企由皮卡转型生产SUV。在如今看来,这是多么正确的一个举措,可惜,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真正从那个时候转型SUV,且一路生存并健康发展下来的,寥寥无几。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无绝人之路。
当然,这并非说要投机取巧,只是说,我们要重视政策,但不能完全依赖政策,市场化之路才是车企最应该重视的。一线大城市限了,三四五线城市有着更大的空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起步,这一市场空间显然会越来越大。说汽车排放污染环境,那就加大在节能减排上的投入研发,新能源车暂时不靠谱,那就踏实一点,先发展混合动力车,哪怕只是轻混。
“限”字当头,躲是躲不过的,怨也是没什么用的,趁着还有时间,不妨想想能做些什么,至少能比竞争对手多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