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车难”日益成为上海这种国际大城市的焦点时,如何解决百姓停车难,成为摆在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面前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诱导系统指导司机停车方向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地安排必要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和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2013年最新发布的《全国停车诱导系统应用数据报告》,截至今年2月,国内已有17个省、4个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安装了停车诱导系统。上海、北京、苏州、重庆的停车诱导系统覆盖面最广,上海已有10个区域安装了停车诱导系统。其中,黄浦区示范工程停车诱导系统于近日正式开通。此套系统能准确地提供停车场所在地及停车场车位“满”或“空”信息,引导驾驶员安全高效地停车,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停车难”。
“民防车库”缓解停车难
近年来,本市90%以上的民防工程的平时用途为地下停车库,近3年共建成约600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可停放小汽车约15万辆。这是从最近上午召开的2013年度全市民防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悉,本市民防系统利用民防专项资金,对部分重点地区结合绿地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库。例如,结合延中绿化工程建设,已建成3个民防工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平时可停车500多辆。结合松江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绿地建设,已建成约2万平方米面积的民防工程,平时可停放小型机动车500多辆,缓解旅游季节和宗教活动的停车难问题。
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库
近日,民盟上海市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中提交了一份题为《发展停车产业,释放消费潜能》的提案,指出解决停车问题,必须把国家鼓励停车库建设落到实处。
民盟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指出,早在2000年的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第二十六条第十款,就提到了“城市立体停车场”建设,而作为机动车拥有量名列前茅的大都市,上海立体停车库建设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没有得到明确的鼓励和支持,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整体发展。因此,民盟上海市委建议,只有把鼓励停车库建设落到实处,形成政府和企业、社会的共识,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发展停车产业的动力。
此外,民盟上海市委指出,停车库建设需要一定的空间,然而,有关民防设施和建筑容积率相关规定却成为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此,要发展停车事业,就要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适当修改。“对以民防工事为主的地下空间,要允许对其进行适度改造,既不影响原有的基本功能,又可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对地面,可通过对立体车库实行立体绿化来换取容积率的放宽;另外,对中心城区,容积率限制应相对放宽。”
相关新闻
专家针对医院周边停车难给出解决思路
近日,市交通港航科技委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中心城区医院停车问题”研讨会,本市停车管理、投资、建设运营等相关单位20余名专家出席。与会专家主要就医院停车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智能立体停车库建设及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指出,要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医院停车难的问题,一是适度增加供给,合理控制需求;二是加强停车组织的管理;三是对智能立体停车库项目展开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其土地利用率高的有利因素,重点就智能立体停车库项目建设中用地属性、产权归属、建设审批、技术规范、行业标准、运营和发展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