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pc20250516e0433564ea364249856b357972de4a12.jpg
在2013年上海车展的专业观众开放日,新华网开展了“请到车内深呼吸”的汽车空气质量体验活动,通过进入玻璃房亲身体验有害气体的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5/05/028074.html

等待处理…

车展随想:被遗忘的车内PM2.5

作者 李妍如
2013/5/5

在2013年上海车展的专业观众开放日,新华网开展了“请到车内深呼吸”的汽车空气质量体验活动,通过进入玻璃房亲身体验有害气体的“滋味”,对比车内呼吸环境,给自己的体验打分。

《挪威的森林》里,弥漫的尾气充满整个车厢……整部影片暗线的主人公少年木月成功自杀,杀死木月的是汽车尾气,也是绝望。如果说尾气还是能辨识的话,门窗紧闭自认为安全的车内空气是否安全,请听听国家室内环境质检中心主任宋广生的说法,中国跑在路上的车,八成都有污染,超标尤其严重的当数甲苯与二甲苯两兄弟。

在北京,大家采取多措施防雾霾;在上海,大家争相戴起口罩预防甲型H9N7;似乎全国人民都很关心空气质量,各大城市设立PM2.5检测,人人在天气和疾病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使用代步工具去隔离自然威胁却在“慢性中毒”,确实防不胜防。

2006年,美国AnnArbor环境集团发布调研报告表明,车内空气的有害化合物含量相当于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10倍。新出厂的车更如刚装好的厂房,要放至少6个月的“毒气”,才能潇洒出街。新华网在活动中罗列了8种车内主要有机物浓度数值和其带来的人体危害,这些“毒气”的源头大多来自汽车内饰及部分零部件产品。

根据汽车行业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还不具备高标准内饰产品的生产水平,整车厂也无法贸然对车内空气质量做出承诺。2012年3月,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开始执行,给车内空气设立了“国标”,但这毕竟是“指南”,不是“红头文件”,也不是法律法规,而它执行一年而来的作用也就停留在指南。有报道称,之所以不将这些条例设为强制性质的条款,是因为“我国汽车工业仍属于起步阶段,如果采取强制性标准,有可能会对水平较低的企业造成‘灭顶之灾’。有关部门也许基于此种考虑,采取这样一个‘过渡’指标”。相比“造车大国”美德日韩,对于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早已是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持平。

今年结束的“两会”上空气质量问题也成了提案热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认为“有必要对大气质量立法,并有必要对室内空气质量、车内空气质量单独立法”。从2004年国内首次进行车内空气质量评估到2012年颁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用了整整八年。想要实践完整系统的立法体系,不知道还要等多长时间。有人调侃说,想开车又不想吸毒的中国人,只能一看车,二看天气。这样的无奈,也只能继续无奈。

上篇:没有了
下篇:更纯粹的上海车展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