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持续恶化和能源行将匮乏是近年来频频被提起的热点话题。因担心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主要依赖的化石能源将被耗尽,寻找替代能源的步伐始终没有减缓。其间每当有新的发现都会引起关注,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技术进步是如此,大洋底部可燃冰的发现亦是如此。
同样,新近引人关注的是由复旦大学研发的一种新型水锂电池,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在局部产生了轰动效应。由于媒体以“充电10秒,汽车能跑400公里”为大标题报道该成果,自然也引起汽车行业的格外注意。
坦率地说,正是该夺人眼目的标题才使笔者顿生疑窦并开始关心此事,因为初中物理就学得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了脑海之中。
可充电电池无非是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容器,充电时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使用时通过放电将化学能再转换成电能输出。
如果“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未被颠覆,驱动汽车行驶400公里所需的能量要在区区10秒钟时间内完全充入电池,在交流220伏的条件下充电电流会大得惊人。如此巨大的电流即使实验室内可以实现,日常使用也是无法普及的。
由于发表该成果的是化学专业的教授,因此新型水锂电池或许与传统电池充电方式不同,是依靠新发现的称作“电位穿越”现象的可逆化学反应来完成“充电”过程。外加电力只是如催化剂般加快反应速度的辅助条件,本身并不消耗多少电能。
果真如此,那么实际使用的就是原来已储存在电池中的化学能。电池中事先储存的化学能总有个限度,那么电池的寿命会是多长,普遍推广是否实用?
不论是通过充电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也好,还是直接使用原已储存的化学能也罢,无论如何,能量总不会凭空而来,数百年来世界上种种制造永动机的不懈努力屡屡失败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关于水锂电池课题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告》上的论文摘要对电池性能的描述仅有输出电压约4伏、能量密度可达到每千克446瓦时(比传统铁锂电池高80%)、能量效率大于95%几项参数外,并无报道涉及的具体使用数据介绍。不知是教授未阐述清楚,还是记者理解有误,公开报道时演化为令人惊讶的“充电10秒,汽车能跑400公里”的说辞。
媒体报道随文配发的图片显示,水锂电池目前还只是处于仅存在烧杯中的实验室阶段,离实际使用还有许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要做,后续报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星期后,同一记者的再次报道除披露有100多家企业希望与研发小组合作、将该项技术尽早投入产业化的信息外,重点还在于课题组负责人认为“目前虽然实验室制备的水锂电,其能量密度已比目前传统技术电池高出80%,但距离产业化还很远,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并“希望未来的合作方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盲目乐观。”除此以外不仅未对400公里一说进一步作技术性的介绍和解释,甚至连提都不再提及,不知此举是不是有意无意淡化前一次报道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及时报道最新的科技成果肯定不错,大力宣传国内首创的科技成果更是没错。
只是正如科学研究需要秉持严谨的学术作风一样,介绍科学成果也需要秉承措辞严谨的态度。夺目的标题和言过其实看似有助于科技成果引起公众关注,实际上除了帮倒忙之外别无任何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