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并明确划定了升级路线图。国务院决定在已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的基础上,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尽快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过渡期至2014年年底。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年底。
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倒逼油品质量
众所周知,硫含量决定了机动车排放的污染度。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汽油所达标准仍为“国Ⅲ”,即含硫量不超过150ppm,车用柴油硫含量不得超过350ppm。而在欧洲,汽油和柴油中的含硫量标准为不超过10ppm(欧Ⅴ标准),美国是30ppm。
鉴于近期雾霾天气频现,空气污染严重,国内一些大城市纷纷升级油品标准。如北京市已从2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开始执行“京Ⅴ排放标准”,即对新增轻型汽油车实施相当于“欧Ⅴ”的“京Ⅴ”机动车排放标准,3月1日起停止销售注册不符合“京Ⅴ”标准的轻型汽油车。而随着国Ⅴ标准的二次征求意见的发布以及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内油品质量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近日,中石化宣布,今年年底前将有12家下属企业提高脱硫装置全部建成投产,明年起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油品。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于1月30日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也表示,我国车用汽柴油标准将在2013年从国Ⅲ走向国Ⅳ,预计2014年全国达到国Ⅳ标准,局部地区率先达到国Ⅴ标准。这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两大油企都将开始供应国Ⅳ标准油品。
油品升级脱硫是关键
据分析,与汽车排放相关的油品关键指标包括硫、锰、苯、铅、烯烃等,而最主要的是油品中的硫含量,它几乎决定了机动车排放的所有污染物水平。无论是PM2.5、氮氧化物还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都会随着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油品中的硫含量是决定油品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升级油品质量的关键在于脱硫。从技术上来讲,只要炼油厂安装适当的脱硫等技术装置,都可以改进生产。据业内人士透露,升级油品标准的提炼技术并没被国外垄断,全国油品升级速度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是,增加脱硫流程会导致企业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时产量会减少。但目前形势所逼,几大油企已经无路可退。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炼油厂油品脱硫用的是加氢装置,氢气和油品中的硫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随燃料气系统进入加热炉燃烧。由于我国加工的原油中硫含量较高,因此在成品油生产过程中需添加脱硫催化剂,以降低成品油硫含量。(王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