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206dc63ba0ea114bccac3562a53f66769a.jpg
作为当前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PM2.5,一方面令百姓闻之色变,另一方面却为车载空气净化器市场带来了商机。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2/24/033764.html

等待处理…

选择车载空气净化器勿贪小失大

低端产品概念大于效果 中高端产品专利技术各有特点

2013/2/24

作为当前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PM2.5,一方面令百姓闻之色变,另一方面却为车载空气净化器市场带来了商机。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是否花钱就能见效?对此专家表示:空气净化产品选择需谨慎,使用不当或成污染源。

雾霾天气

催化消费观念转型

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环境专业委员会检测报告指出:中国国内有超过九成的车内空气质量超标,而且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都在五六倍以上,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非常令人担忧。车内空气污染大致分为化学污染和微粒污染两类。化学污染主要包括苯类、醛类、烃类等有机化学挥发物,这些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汽车内饰和粘合剂。

在美国,91%的轿车天天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在日本,96%的私家车天天使用车内净化产品;在中国,70%的车主用香水掩盖车内各种异味。笔者注意到,近两个月,京东商城已多次把车载净化器作为专题在其首页进行推广。而在淘宝网上,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空气净化产品,都越来越多地把“有效过滤PM2.5”作为产品卖点。在笔者走访的几家汽配商店里,车载空气净化设备都被摆放在了显眼的货架上。

负离子+臭氧

低端产品概念大于效果

笔者发现,售价在200元以下的低端车载空气净化产品中,基本上都把负离子和臭氧技术作为产品卖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市场营销手法上都颇具功底,从产品宣传信息来看,这类产品不仅具有高端产品的全面功能,还能给车主带来“美容、舒心”等增值体验。是否这些低端空气净化设备的确具备如此高的性价比,笔者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对此持怀疑态度。

首先来说说负离子技术,诚然,负离子能与飘浮在空气中的烟雾粉尘中和,使其自然降解,且具备一定杀菌作用,更是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然而,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生成都是基于一定必要条件才能实现。仅从杀菌消毒功能来看,当空气中的负离子密度达到大于5000个每立方厘米时,负离子才能降低细菌活性,产品能否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令人怀疑。另外,通过人工电解方式来产生负离子,如果不能达到生态级,那么,它对人体本身的保健作用又将大打折扣。

其次,再来看一下“水更深”的臭氧净化技术。臭氧本身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常被用来进行水质净化和蔬果消毒。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有机挥发物产生化学反应将其分解。然而,臭氧本身是有毒气体,并且其浓度在大于0.15ppm时人类能察觉到刺激性气味,长期吸入有致癌性。值得注意的是,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5%时,几乎没有任何杀菌作用。一些空气净化设备并没有独立的臭氧发生器,仅依靠负离子发生器制造微量臭氧。且不论这样的产品是否物超所值,车主花钱却换来可能引起的二次污染,那就得不偿失了。

净离子、HEPA、UFCO

中高端产品如何选

在专业生产车载空气净化设备的厂家中,国外有夏普的“净离子群”技术、飞利浦的“HEPA高效空气过滤颗粒”技术,国内有亚都的“UFCO铂分解”技术等等。笔者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对专利技术进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往往不求面面俱到而专攻一处。具体来说,夏普的“净离子群”技术通过电解生成氢氧根离子,分解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最终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飞利浦的“HEPA”过滤网能够吸附空气中直径小至0.3微米的细菌和微粒;亚都的“UFCO”技术中的铂金模块能够催化分解车内的有机挥发物。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中高端汽车空气净化产品的时候,不仅需多多关注产品中集成了哪些空气净化技术,也要考虑日后的维护支出,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产品。

除了产品功能外,有购买车载空气净化设备意愿的消费者还需关注一些非技术细节。许多汽车出厂时并未配备空气净化系统,也未留出相应设备的安装位置。而车载空气净化器有一定体积,安装在车内占空间之余也难以固定。许多产品通过吸盘或粘条安置在操作台及前后挡风玻璃,这样的固定方式是否会在车辆事故中危及车上人员安全有待考证。而一些净化器产品中的风扇电机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噪声,苛刻的消费者还需临场体验。

总体而言,虽然车载空气净化设备不是新鲜事物,但其产品生产仍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相关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可谓莫衷一是。市场上大部分车载净化器不带检测传感器,用户无法分辨净化器是否有净化效果。笔者提醒消费者,选择经过有资质的测试机构认证的产品,仔细分析检测报告后进行选购。(朱奕飞)

上篇:汽油添加剂需谨慎使用
下篇:油品升级势在必行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