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204ffd3acfe6634d189b8ccea1b00d3eb7.jpg
媒体在盘点去年自主品牌时,最有亮点的也许就是上汽乘用车的不凡业绩。来自权威机构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去年上汽乘用车销量首次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2/24/033734.html

等待处理…

上汽乘用车产销突破20万辆的现实意义

作者 颜光明
2013/2/24

媒体在盘点去年自主品牌时,最有亮点的也许就是上汽乘用车的不凡业绩。来自权威机构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去年上汽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23.5%。旗下荣威、MG品牌累计销售量分别为127527辆和72490辆,同比增长率达11.9%和51%,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毋庸置疑,这是很提气的信息。它至少传递了以下3个方面的关注点。

首先,这是自主品牌以最快速度跨过了年销20万辆大关,形成了经济规模,开始跻身汽车主流市场;其次,以突破200亿元销售额的业绩证明了产品的含金量,告别了自主品牌“技不如人”的形象;再是,品牌力明显增强,市场声誉和口碑大幅提升,业已受到社会的认同。

从企业的层面看,在经历了近6年的卧薪尝胆,上汽乘用车终于开始亮剑。而从产业的层面看,在经历了30年的艰苦付出,终于打造出一条能改变汽车竞争格局并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品牌的路径。用业界人士的话说,如果都像上汽乘用车这样干,中国汽车产业格局改变的速度就会加快,希望也就不遥远了。

尽管今天看来年销20万辆在业界不算新闻,但在当下汽车市场的大格局中,其意义非同一般。用市场观察人士的话说,它预示着市场的撬动和示范效应已经发生。比如,新年伊始,荣威350的月销量已经迈入“万辆俱乐部”;来自第三方最新调查显示,荣威、MG品牌知名度已经分别提升到93.4%和84.4%;再是,市场影响力不仅领先于自主品牌,也与法、韩车系品牌相当。

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其勃勃生机,虎虎生威,崭露头角,不同凡响。

从产品的坚挺,到品牌的溢价,再到市场的口碑,无论是荣威,还是MG,在消费者的印象中认同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品牌和对企业的信任。尤其是一线市场,消费者对荣威的认同,反映的是消费自信,而不是性价比,即便是像350都被当作汽车的时尚,或是有科技感的车型,如iVoka语音云驾驶系统,体验的已经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车联网的智能科技,享受到了只有高端车才有的尊贵与体面。而950的问世,让社会精英人士找到了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自尊,无论是性能还是设计,都能感知文化的气韵,智慧的隽永,内在的大气,奠定了高端自主品牌的新形象。拿E50电动车上市所引发的轰动为例,它全面展示了上汽自主品牌的技术储备和对未来技术的把握,受到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去年在小车领域大受好评的MG3则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概念,成了不少年轻人汽车中的“iPhone手机”,一步与国际语境接轨,找到了娱乐的接口和活力的释放。

从荣威550的数字化汽车到MG6的前卫设计,上汽乘用车在产品中植入了现代精神和审美个性,为中国汽车业带来了一股清风,纠正了对自主品牌的偏见和误导,原来自主品牌也能做到与众不同,更有价值感。

当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800万辆时为何让人高兴不起来?

来自专家学者的声音对中国大而不强的汽车产业现状早有诟病,并提出告诫,“不能盲目乐观,警惕业已暴露的隐患。”事实是,高产销背后所用的技术,从零部件到整车及核心技术几乎都是外国公司的。而对全球大大小小汽车厂都涌入中国,触角遍布全国,甚至出现“一女多嫁”,“一夫多妻”混乱的合资模式和新的散乱差现象,专家们认为,这在西方大国绝无仅有。

而面对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不仅被边缘化,而且弱小到犹如一地鸡毛,如此现状又岂能不让人担忧?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下,几大汽车霸主濒临破产,是中国市场帮了它们的大忙。这又将是怎样的问题在提醒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荣威为自主品牌的崛起提增了信心。故有人说,从荣威单车盈利不逊色于合资品牌就能看到其潜在的实力不可小觑,市场的感性往往要先于观察者的理性。

上汽乘用车品牌的好感度就是建立在主场思维的情感共鸣之上;其次,从起步之时就站在了“国际经营”全球观上,以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战略思路,在差异化上突破重围,杀出血路,站稳脚跟,树立品牌;再是,韬光养晦30年,集体系能力和精兵强将之大成,无论是研发和制造还是服务,走的是创新务实,制造一流,管理先进,理念超前的专业化之路。这种有内涵有方法有工具的干自主被专家们看作是“有底气的自主”,“打的是有把握之仗”。

那么,上汽乘用车产销突破20万辆为何让人欣喜?

“这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自主品牌。”观察者说,这也是市场埋单的理由。正如当年朱镕基对桑塔纳国产化的质量要求一样,决不“瓜菜代”。对上汽而言,这既是品牌立身之本的过往经验,也是今天创立自主品牌的生存之道。对此,上汽高层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就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真正企业。企业不能创名牌,就不能发展壮大。我们看到,上汽干自主从一开始就从打造品牌入手,视为企业的灵魂和生命。一招一式,步步艰辛;一点一滴,可圈可点。没有豪言壮语,唯有脚踏实地。如今,无论是专家,还是媒体,凡是参观过上汽车乘用车公司的都会感到,从综合实力到研发水平,再到集成能力和文化理念等,都显现出领先的状态。消费者也从上汽自主品牌中看到了中国汽车的正能量开始发力。

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六大以来,这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迈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之后,业内有识之士就纷纷上书中央,“要搞自己的汽车,再不发挥国家优势支持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很可能让外国车企并购或者挤垮。”一些汽车大集团高层也已认识到,“没有自主品牌,一切都建立在沙滩上。”有鉴于此,作为国家队的上汽,积极响应,落实在行动上,并列之为集团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际化的大视野,集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眼光与手笔,从收购罗孚起步,与南汽携手,将合资经验反哺自主创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标,仅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产业体系,厚积薄发,受到了来自国家和业内高层的高度评价。

曾几何时,合资企业用了10年左右时间才形成20万辆的规模,最早涉及自主品牌的车企也要花上七八年的时间,而上汽乘用车突破产销20万辆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和量的概念,而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溢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正如消费者所说,现在买上汽自主品牌是明智的选择,理由是,“看上去漂亮有派,坐上去舒适放心,开起来平稳带劲,用起来省心省钱,价格还公道实在。”这要比当前部分品牌挂羊头卖狗肉来得诚实可靠。

汽车产业是国家利益。它不仅有高达5万亿元的产值,1万亿元的税收,1000亿元的进口,1亿人的消费,还关系到国家安全,价值观的输出,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汽乘用车的努力已经表明,自主品牌大有可为。

时至今日,汽车产业发展本身实际上已经什么都不缺,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乃至技术。自主品牌与其他品牌终究要形成竞争对手的关系。在此,如果没有战胜竞争对手的胆识和能力,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强大起来依然苍白;要成为主场的主人,受到市场的尊重仍旧空乏。所以,上汽乘用车能成为自主品牌中射出的一支响箭,其现实意义要比销量来得更加令人振奋。

这是改变格局的开始,也是任重道远的征程。

上篇:滴水穿石见真功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