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百姓对“交规”的敏感度是越来越强烈了。如新年伊始被称作史上最严厉的“闯黄灯”扣6分的处罚,成了最引人关注的热词。媒体等着新交规执行第一天的爆料,蹲在交通要道看谁先倒霉。舆论和看客也在等着在第一时间抢发声音。众目睽睽之下,好像在看一场即将要上演的活报剧。尽管有意料之中的事发生,就像去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收费一样,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拥堵和意外。最终,依旧有不少车主撞在了抢口上,抱怨四起,不服处罚,无奈发泄,导致民意发酵,爆棚网络,迁怒交通信号滞后,质疑处置的正当性,却为何不反思自律?
“西方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也是经历了长达40年血的教训换来的。”国外道路交通安全专家介绍,没有严厉的交规和立法难以建立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去年11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的致辞中提供了一组数据很值得关注。他说,目前每年有5000多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伤,约90%的死伤人数集中在中低收入的国家,大部分受害者是行人,或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者。他指出,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成为人类第五大死亡原因。从去年起,各国政府同意将2011年至2020年定为“道路安全行动10年”,承诺通过实施道路安全战略,开展宣传活动和加强立法执法,力争挽救500万条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交规的出台作为一种响应,却遭到不少车主和网民的反弹。
出人意料的是,新交规执行没几天,公安部下令,对闯黄灯暂不处罚,以教育警示为主。舆论哗然,斥“执法缓行有损公信力”。海外媒体则称“黄灯新规叫停折射民意分量”。观察人士发声,顺民意者,不仅得天下,而且得道路。道路通,人心通,天下通。顿时,说什么的都有,莫衷一是。对于“闯黄灯”的严和松,几天之内态度和做法大逆转,犹如冰火两重天,法规“瞬间”变成儿戏,颇有戏剧性。回想起来,倒是很有感触,引发了不少思考。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新交规的威慑力很有效,开车的几乎都被“狼”来了吓傻了,提心吊胆地盯紧红绿灯。第二天,我开车上班时明显感觉交通秩序要比以前好多了,乱闯黄灯现象不见了,行车守规矩,懂礼貌多了起来。当绿灯要翻黄灯时,都提前缓行或准备停车。我暗中自喜,这是好现象。重典之下见成效。如果大家都对新交规有敬畏感,相信交通事故会大幅降低,开车和行路安全感就会大大提高。然而高兴之余,还没出口称赞,就听到“闯黄灯”处罚暂缓。显然,法规的严肃性遭到了挑战。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说,朝令夕改,损害了政策制度的尊严。
有趣的是,现在舆论对闯黄灯整治严厉有所改变,认同重典治乱有助交通安全没有错。倒是对“顺从民意”有点担忧起来了。故有人说,这场有关“闯黄灯扣分”的争论貌似是以民众最终的胜利收场,但法规却沦为调侃对象和笑柄;而路口交通秩序不见改善,十字路口安全隐患重又死灰复燃竟成了尴尬。对此,改变陋习,维护交通秩序,倡导文明出行的一次努力顿时化为了泡影,又何喜之有?
官方统计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交通事故,共造成798人死亡,因违反道路标志标线肇事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共造成2.6万多人死亡。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所致。而据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济南等城市统计,新交规实施首日接报的交通事故数量分别比前日下降了9.3%、23%、26.7%、18.4%、29.8%。这样的事实已经说明,整治严厉和不严厉大不相同。时间久了究竟谁得益,换来的又是什么?这已是不言自明。
这是一个事关生命安全和道德自律的博弈。在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问题上是容不得改正错误的机会,严厉处罚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开车道德自律缺失的警告,也是对文明驾车的呼吁。就像苦口良药,忠言逆耳,如果回避,不听,这与讳疾忌医,自欺欺人有何区别?
几年前,国外交通安全专家就预言,中国进入了交通事故高发期,为了避免重复西方付出的教训,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在起就应从“娃娃”抓起。从大量的交通事故调查资料来看,人为的非交通因素占很大的比例,如行人乱穿马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等。几年前,在一次有关交通安全研讨会上,德国专家播放了一组中外道路交通实况录像资料作对比给大家看,结论是:道路交通文明是建立在参与道路交通者对道路交通安全自觉遵守的基础上,反映的则是人的素质和对公共秩序的自觉维护。比如在德国,车让人(包括动物在内)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过十字路口会放慢车速,支干道让主干道,车辆拥堵不见“夹塞”,即便是在僻静的无人和无车的情况下,人和车都还是自觉地听从红绿灯的指挥,这种自觉近乎“机械”;相比之下,在中国的道路和十字路口下的情形就不会那么平静。与其说这是对交规的漠视,还不如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因此,当“中国式过马路”成为话题时,折射的难道仅仅是交通安全意识?一位美国车主对笔者说,美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是罚出来的。违规违章一次不仅要受到处罚,还会受到“精神折磨”(被告上法庭处理),没完没了,让你铭记在心,付出代价。
就在官方对外发布中国迈入汽车社会之时,随之公布的交通事故数字却让人不寒而栗。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不下10万,相对于去年全球道路交通死亡120万人,这个数字不算低,尤其是因超载群死群伤的客车和校车,以及城市土方车的疯狂,让人想到的不仅是车祸猛如虎,而且愚昧无知。交通事故由频繁发生并演绎成刑事案件的上升,业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当出门小心不再是防范坏人而是汽车时,这样的汽车社会还有意义吗?
那么,民众对新“交规”为何敏感又矛盾?说到底,中国在如何进入汽车社会尚未做好准备,暴露出来的问题远不止闯黄灯问题,如何学会对秩序和规矩的尊重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