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至今看不到任何转机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债危机对汽车业的冲击将越来越大。继菲亚特关闭了两家欧洲工厂、PSA和通用分别裁员数千人、三菱干脆把欧洲工厂卖了后,有着中国市场强劲支撑的大众汽车,今年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也同比下降21%,这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众汽车利润首次同比下跌。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时刻都在关注,这一危机将对中国带来何种影响?
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车市持续下跌,欧洲车企业务重心正向中国市场迁移。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市场增速放慢,但与欧洲市场的危机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中国市场对欧洲车企而言仍存在强大的吸引力,大众、宝马和奔驰等将库存车大量涌入中国。统计显示,今年9月,欧系车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增长了32%。其中,宝马在华共销售29631辆,同比增幅高达59%;大众汽车前3季度实现利润额为28.06亿欧元,较去年的19.08亿欧元同比增长47.1%,提升幅度近半,增速远超竞争对手和行业水平。
欧洲车企加码中国市场,欧洲库存车的大量涌入,必将加剧中国车市的竞争而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国内汽车的产能已经非常高,今年由于市场低迷造成了大量的压库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库存车的大量涌入,会冲击国产车的销售和国内企业的利益;其次,跨国车企将国外库存车“甩卖”到中国,严重影响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定价秩序,从年初延续至今的豪华车市场的价格战就可见一斑;第三,现阶段我国汽车保有量已处在高位,不论是能源、土地还是环境,都已处于极限,大城市病更明显。而进口车又以大排量、高耗能的SUV为主,如果这种消费趋势不尽快得到抑制,将严重威胁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对于自主品牌压力更大。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趋势严峻,进入9月份才因出口业务和个别车企销量增长稍有好转。未来欧洲车企的进逼必将导致市场优胜劣汰的加剧,多方面不占优势的本土车企的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的低迷也打击着自主品牌进军欧美市场的信心。欧债危机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冲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欧元的急剧贬值,降低了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二是欧元区消费力下降,市场仍在萎缩。
随着欧债危机的挑战日益严峻,欧洲车市恢复稳定的道路充满崎岖,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复原。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欧洲汽车企业势必提升其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销售额度,进一步将重心转向中国市场;随着中国车市竞争的加剧,形势将逼迫它们不得不加大在产品引进、市场推广乃至研发、制造等各领域的投入,由此迅速提升国内车市竞争层次,而中国本土车企将越来越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