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关领导称国内汽车产能已严重过剩,因此将坚决控制汽车产能过剩。一石激起千重浪。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众多,甚至认为“产能不足”者也大有人在。
实际上这场车坛“产能过剩”之争,由来已久,几度交锋,一直不了了之。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自然不尽相同。从主管部门来说,提出坚决抑制汽车产能过剩的警示并无不当,但问题是如果光提产能过剩,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目前国内汽车业的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过剩”。表现为:有的车型供不应求,有的车型却无人问津。也就是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原因是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
所以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对待产能调节,千万不能采用一刀切方式,政府应该全面掌握行业信息,不能用拍脑袋的方式随意认定某个行业存在过剩,类似苦头我们已经吃过很多次。一方面对于适销对路的品牌但产能不足的企业要鼓励其扩张,对于无效产能则要加以控制,以解决产能的平衡。
其次,应该看到,尽管许多车企不认同“产能过剩”,但往往“身不由己”。在不少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国内正在出现新一波疯狂的“造车运动”。除了西藏等极个别地方,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在造汽车,年产最少的省份一年只有不到30辆车。可是,这个省份未来5年的规划是年产汽车百万辆。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过于看好汽车产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为了拉来汽车项目,不惜以低价土地和资金政策吸引汽车企业入驻但又缺乏规划的情况应该引起足够警惕。而有些自主品牌为了拿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迈出了并不切合实际的产能扩张步伐,这种不良的苗头则应得到抑制。
事实上,许多汽车企业在扩大产能问题上,表现十分慎重,认真考虑未来的市场需求,投资从哪里来,投资回报如何等等。而一些地方政府却盲目给企业下指标、定任务,主导企业的发展规划,逼着汽车企业去扩大产能,还开出种种优惠条件。行政命令取代企业的自主决策,这是对市场的一种扭曲。
有人说没必要担心产能过剩,让企业和市场自我调节。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企业扩产并非市场行为,市场怎么调节得了呢?
所以,非市场行为只有用非市场手段去对付。说到底,坚决抑制汽车产能过剩,也就是抑制地方政府的疯狂造车运动。而想抑制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汽车产能过剩,必须采取行政命令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
只有通过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才能避免落后产能过剩的风险,才能保障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