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广州市政府突然宣布,从7月1日零时起,对全市中小客车实行增量控制。经过一天的酝酿,7月2日股市甫一开盘,汽车股集体跳水,截至收盘,有6只股票跌幅超过5%,最高达8.47%。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一年多前,北京限购令出台后,国际股市大众、宝马,以及港市上东风等汽车股暴跌的一幕。
应不应该限购,对这个问题的真知灼见已然不少,笔者也不用多加置喙。倒是证券市场对广州限购的强烈反应本身,值得探讨。
机构分析者的普遍观点是:市场担忧限购将在全国一线城市蔓延,由此对本就疲软的本土车市产生浓重的忧虑心理。这种解释的理由是,从实际影响看,广州限购减少的十几万辆汽车销量与全国车市总量相比只是寥寥无几。不少报道更是暗示,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正在酝酿跟进限购。但是,这些消息并没有明确的信源,更重要的是,“一刀切”的限购都曾遭到各方面批评。不论是站在投资者还是从业者的角度,以此解释汽车股的大面积暴跌,也缺乏说服力。
那么,这次暴跌只是股市的小题大做吗?不。笔者认为,与其将这次暴跌看作是未来普遍限购的预警,毋宁说它是过去一段时间车企所积累的结构性压力的体现。首先是产能扩张。2009年,厂商纷纷感到产能严重不足,白白丢了市场。“产能饥饿症”掀起了扩张大潮。据《广州日报》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可能将超过3000万辆。到了今年,不仅一些主流主机厂新建、扩建厂房增产能,连一些市场表现并不好的主机厂家也扩起了产能,甚至有了“先上规模再赌市场”的提法。
其次是增速减缓。根据市场规律,当千人汽车保有量在50至300辆之间时,市场增速将在5%左右。而目前中国已经达到70辆,一些一线城市更是超过300辆。知名分析机构毕马威预测,2016年,中国汽车的闲置产能将达900万辆。从“抢夺新蛋糕”到“别人嘴里抢蛋糕”,这种转变对每个车企都是巨大的压力。而去年的市场增速也佐证了这条规律,库存和销售的压力正在从经销商渐渐蔓延至整车厂。这就像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游泳,原本这个房间的天花板不断升高,但现在速度变慢了,而水位还在加速上升,游泳者的日子当然不好过。
最后是行政因素。分税制下,地方对车企建厂举手欢迎,中央则更乐见汽车消费;另一方面,汽车消费带来的环保和交通支出,则只能靠地方政府。这就使地方政府“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越发强烈,这无疑加剧了车企的产销矛盾。
以上三点,再加上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这也难怪市场对汽车业的利空消息如此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反应强烈。当负担越来越重时,如何应对结构性风险,每个车企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