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楼宇设备工程与管理系系主任龙惟定教授参加过数十项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的咨询、评审工作,主攻建筑节能、智能建筑、建筑能源管理和建筑环境管理等课题。5月15日,在其“中国的城市节能”专题报告中给我们看了3张照片,很直观、很受启发。
这是一段六车道宽的城市公路的一段,第一张照片:100位步行者,在六车道马路上步行,这个步行“方阵”,不过十来米见长,不成气候;第二张照片,这百来人上了公交车,六车道马路顿时空下来了,就3辆公交车在路中央穿行;第三张照片,这百来人一人一驾小汽车,行驶在这条六车道的马路上,场面顿时壮观了得!浩浩荡荡地撑足六车道,煞是好看,马路宛若停车场……
龙教授“看图说话”用最直观、最朴素的道理阐述“公交优先”的必要性。龙教授说,城市交通能耗的增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居民生活能耗中汽油消耗的增长5年中的平均弹性系数达1.5。私家车的使用频率过高,平均每一辆车一天所消耗的汽油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他指出,在城市规划阶段即进行节能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城市节能的各个方面,对城市节能进行“顶层设计”,是解决城市节能问题的根本途径。
“顶层设计”概念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建设不能无限制地扩容,必须合理配置;道路使用也不能负荷过重,也必须合理使用。“顶层设计”就是科学配置城市交通资源,达到城市节能环保的效果。
北京“首堵”,于是北京限制车辆上牌;上海“次堵”,于是上海拍牌限购汽车。大中型城市都意识到,尽管“十一五”期间各城开疆拓路,道路交通面貌大有长进,呈现出地下铁、路面宽、高架通的三维交通道路模式。但是,一面开疆拓路的同时,汽车的保有量也呈立方级数字增长。城市交通道路的密度,越来越稠密。行车难、停车难、汽车道路都有难。原因何在?道路交通建设方哀叹:再有力度的投入,也赶不上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汽车生产方指责,汽车进入家庭是大势所趋,限购汽车是无奈下策,只有再加大道路建设的投入。公婆都有道理,谁也休想说动谁。
龙教授给我们看了3张图,并提出了“顶层设计”,这个顶层,是对公婆双方说的。其实,汽车进入家庭当然是小康社会的标志。私家车的使用频率过高,那就是我们拥有私家车的国民见识的问题了。东京人工作日交通是“三维”的,主要是地下铁、公交车、新干线,甚至有步行匆匆的人群;香港人工作日“巴士奇缘结良缘”;欧洲流行微型车。世界各大名城地面交通都不如俺们壮观。发达国家国民也有其“发达”思维:小汽车是城市代步工具,以适用对路为好。办什么事,用什么车。我们这里的汽车媒体宣传:汽车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我们的国民富起来了,岂可没有“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来匹配自己每日的光鲜出行?看来,龙教授的“顶层设计”还牵涉到三摊子人的观念更新:政府开疆扩土造公路,要改变GDP思维;企业制造汽车,要有经济节能思维;个人拥有汽车,要变革身份地位象征的思维。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总是不错的。
公交优先,城市环保,出行也舒坦。每天晚上若稍晚下班,公交车身陷小汽车的包围之中,从车窗里看下去,整条马路上像大闸蟹一般的小汽车里,一人一驾慢慢地在马路上像“船坞排档”般的挪移,看得人心都痒痒。看着我们的同胞,在“身份地位”的壳罩之下,耐心地蜗行在马路上,我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身份地位。倒是看出了一点:毕竟,我们这里的城市文明还是差了点。“五讲四美”,我真想改成“六讲五美”,加上“讲环保”“美环境”。“顶层设计”,我想改成“底线设计”,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行为底线是不惹别人麻烦为准则,这样,才会观念更新。这样的人,地位再卑微,身份也高尚,能够赢得社会尊敬。
然而,我们这里在优惠补贴小排量汽车的进程中不领情的市民不少,倒是大排量的进口汽车首先进入了家庭。宾利、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法拉利、保时捷等高端车愁的是没货,供不应求。那天,在马路上行走,忽然听得一声壮烈震撼的轰鸣,大概又是一辆大排量的高档车行过?蓦然回首:原来是一辆寻常马自达汽车,拆掉了“消音器”,制造了“豪车轰鸣而过”的壮观效果。I服了You!